PDF «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屯留区垃圾分类:一片洁净惠民生

2018年以来,长治市屯留区把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循环利用作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屯留”的具体举措,立足实际,以“分类”为抓手、“终端处理”为核心、“垃圾产气”为重点,因地制宜探索实践可腐烂垃圾沼气化处理模式,努力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打牢了乡村振兴生态基础,逐渐走出一条分类处置、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垃圾分类屯留特色之路,使垃圾分类成为美丽乡村、文明屯留的新名片。

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大打一场生态文明保卫战

2018年3月,长治市启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以来,屯留区及早安排,坚持多措并举,强化组织领导、营造浓厚氛围、加大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强组织抓领导。成立了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领导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分类方法、终端建设和保障措施,细化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确定了44个重点村、3个社区、2条商业街、3个公共场所及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为试点单位,先行开展分类示范,积累经验。强宣传抓引导。党建引领、全面动员。实施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制度,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三个表率”作用,提升宣传引导效能。社会宣传、形式多样。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和妇女组织作用,通过文艺演出、大手拉小手、社会义工参与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进学校、进小区、进机关、进公共场所等宣传活动。媒体宣传、持续深入。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在全区大力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公益宣传,不断提升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浓厚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氛围。普及知识,精准分类。印发垃圾分类宣传海报、指导手册、宣传册,营造垃圾分类浓厚氛围。同时,在公共场所、小区安装垃圾分类指引标志牌,设立可腐烂垃圾(绿色)、可回收垃圾(蓝色)、其他垃圾(黄色)、有毒垃圾(红色)四种颜色垃圾分类桶,激发分类意识,提高群众分类的精准度和准确率。强投入抓保障。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为试点村、社区集中购置可腐烂垃圾收集车94辆,配备分类收集箱2.1万余套;区直单位和公共场所配置室内外垃圾箱、垃圾桶350余个,规划建设20个垃圾中转站、2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4个垃圾分拣平台,基本建立起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目前,全区44个重点村、15个社区和区直机关单位已实施分类投放,日均垃圾减量20余吨。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打一场垃圾分类处理攻坚战

屯留区紧紧抓住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三个重点环节,努力提升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水平。

提升分类投放精准度。屯留区经过考察调研,遵循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原理,将垃圾通俗地分成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两大类,将不可腐烂垃圾又分为可回收、有毒有害和其他垃圾三类,这样分类,群众马上就明白了。同时,开展各类垃圾分类知识培训150余次,指导群众进行精准分类。

推行分类收运规范化。探索分时段运输办法,坚决杜绝“先分后混”;加快推进收运环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20个垃圾中转站,屯玉路和城区可腐烂垃圾综合处理站2个分拣平台可对城区17个小区、公共场所和主干道收运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努力做到正确分类,规范收运。

探索分类处理新模式。坚持建立机制和完善终端两手齐抓,建立可腐烂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它垃圾综合处理体系,在13个乡镇建设改造可回收物中心站7个、可回收物点6个,城区建设有害垃圾回收点3个,利用市场机制对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垃圾进行日收日清。

特别是针对可腐烂垃圾,积极推进可腐烂垃圾沼气化处理模式,把可腐烂和养殖场粪污处理统筹起来。从北宋村20立方米小沼气起步,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因地制宜,不仅先后在张店镇南沟村、吾元镇西岭村、路村乡老军庄村等建起300立方米、700立方米的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更在上村镇王庄村建起了2000立方米的工业化、现代化、智能化大型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以“垃圾产气”,有效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大型养殖禽畜粪便处理难、种植业有机肥料短缺三大问题,16座沼气池辐射带动周边110个村对农村垃圾中的菜根菜叶、剩饭剩菜等可腐烂垃圾与禽畜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利用农村沼气池合并处理,实现了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把垃圾处理和民生改善结合起来。利用城区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生产出的沼气,配套建设了环卫工人爱心早餐厨房和公共浴室,为他们提供免费早餐和洗浴的福利,环卫工人们由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变成了受益者。在李高乡北宋村等小容量的沼气站修建了公共茶炉,为群众提供了“一壶开水”的福利;在路村乡老军庄村、上村镇王庄村等大容量的沼气站还建起了公共浴室,方便了群众洗澡。全区共配套建起公共茶炉11个、公共浴室8个,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了热水随时喝、洗澡不出村的福利,让群众真正共享垃圾分类处理成果,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同时结合实际拓展延伸服务功能,形成了“沼气综合处理站+群众炊事用气+村级组织活动、日间照料中心、冬季取暖用气”的资源化利用模式,得到了群众好评。把养殖业和高效农业联结起来。把沼气处理可腐烂垃圾工作与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有机融合,既可以使可腐烂垃圾和畜禽粪便得到妥善处理,产生的沼渣沼液等又能充分用于有机高效农业。目前全区16座沼气综合处理站产生沼渣沼液可供1万余亩有机作物使用。通过“规模养殖—沼气处理—有机农业”闭环运行,即解决了农村环境卫生难、大型养殖禽畜粪便处理难、种植业有机原料难三大问题,又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久久为功,造福于民,大打一场乡村振兴持久战

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循环利用,持之以恒是关键,健全机制是保障。屯留区着眼在科学长效上下功夫,完善管理运行机制,让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真正惠及于民。分类投放促进减量化。区分机关、学校、社区、农村等不同类型和特点,确立了“5+5+2+1”分类模式,即在城区和乡村实行五分法,公共场所采用二分法。分类收运实现便民化。组建固定收运队伍,探索分时段运输办法,对各类垃圾分别进行收运,做到方便利民。分类处理确保无害化。有毒有害垃圾严格保管,交由专业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防产生二次污染;对建筑装潢垃圾统一进行填埋;可腐烂垃圾利用沼气池在密闭空间内进行厌氧发酵。推动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炊事用气+村级组织活动、日间照料中心、冬季取暖用气”等的“1+N”资源化利用模式,让群众共享垃圾分类处理成果;利用沼渣沼液发展有机高效农业,建设水肥一体化管网设施,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使“规模养殖-沼气处理-有机农业”闭环运行,真正将可腐烂垃圾沼气处理站的上连养殖业、下连种植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到最大,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