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郝新林:蔬菜大棚里开辟出“致富路”

(上接一版) 北瓜到种植甜玉米、育苗等。他说种大棚要有耐心、精心和细心,尤其是要有能吃苦的耐心。种大棚是个脏活、累活,一年365天,基本天天都在大棚里忙活,育苗、平整土地、移栽、掐尖、打叉,一茬接一茬。

今年郝新林在4号大棚育了7万多株苗,使用的是三层膜覆盖技术,每天掀膜、盖膜,就得一个多小时时间,费时费力。人勤地不懒,到了3月下旬,黄瓜开始出售,结果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入了1万多元。在活多干不过来的时侯,他就在附近村里雇一些妇女,一般是60元每天,一天8个小时,早晨6点半到10点半,下午4点到晚上8点,一个月可以工作28天至30天,工钱日结。既减轻了他自己的劳动强度,也增加了她们的收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郝新林用不怕苦,不怕难的坚韧不拔毅力,探索出了一条种植反季蔬菜、瓜果增加收入的创新之路,随着蔬菜大棚的效益越来越明显,众多乡邻前来讨教技术,不管是谁,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还经常用自家高价购买的优质蔬菜品种为种植户改良品种。

“有技术、会经营、热心肠”,在来贩菜的菜农眼里,他既是个能人,又是个忙人,同时还是个名人。从大棚里出来,郝新林的手机一直在滴滴的响,他拿起手机向我们展示起了他的微信朋友圈:这几位是蔬菜大棚能手,这些是农民种植户。他说,这几天大棚蔬菜需要杀菌剂控制和浇水灌溉,种植户通过微信问得多,回复的问题也就多。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他也追赶潮流,建起了大棚蔬菜技术交流群。说起微信群的作用,他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过去农户忙到黑就得收工,如今晚上都能干活;过去电话有时说不清,现在图像发来,能准确诊断蔬菜病害。他说,建起交流群后,加入群里的农民种植户已百人有余。晚上忙线上“朋友圈”的事儿,白天忙线下“朋友圈”的事儿。问及他线上线下的朋友有多少,他说遍布县里和邻县,有近千名种植户。他告诉记者“趁现在种菜收益还不错,一年能挣个十多万块钱。这钱挣得多踏实,生活多有奔头呢!”看着郝新林满脸幸福的笑容,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肯奋斗,幸福就触手可及。

最后他坦诚的说道:“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大棚,是菜农改变生活的希望。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只是单纯的希望自己的粮食、蔬菜能够卖个好价钱”我能理解一个扎根农村的老人心声。

走在返回的路途,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撒满沁州这片广阔的田野,映红了路旁的土地庄稼,一阵微风吹过,耳边仿佛回荡起《在希望的田野》这首歌谣。在国家政策感召下,衷心祝愿郝新林扎根家乡的这片土地,迎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