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漳河村里景致新

恰逢周末,沁县漳源镇漳河村又开始热闹起来。其实,不仅是周末,近两年来,这个处于大山深处的小村落,每天都有不少人来这里寻根游玩。与其说到漳河村寻根,不如说是来这里追寻河流文明的根脉。

在浊漳河的三大源头中,发端于漳河村的西源是流经线路最长的一支,因此便有了“漳河之源”“海河之源”的美誉。

文明的根脉一旦深种,必然有其外在的呈现。

位于漳河村中的“漳河之源”,是两眼涓涓不息的泉眼,泉眼的上方则是历史悠久的漳河神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在这里享受着千年香火。据庙中的《重修通玄先生庙记》碑文记载:“牛山殿其后,漳水源乎前;左则万峰西揖,巉岩乎倚青天,右则兰若东朝,崔巍而插碧落。”

长期致力于地域文化研究的沁县中学教师牛庆宏说,《重修通玄先生庙记》是漳河神庙十几道碑文中最为古老的一篇、最有价值的一篇、最有文采的一篇,也是书水平最高的一篇。然而,由于岁月的剥蚀,碑文损毁比较严重,如果不及时整理,恐怕一些字将永远无法辨认。于是,他三赴漳源,终于将毁损严重的碑文整理完,为研究漳河神庙的历史提供了一种参考。

“整理碑文时,针对一些模糊不清的字,我只能根据其外形轮廓来判断,依据上下文内容去推断,力求准确无误。断句时,我也是反复推敲,唯恐不当,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决不罢休,直至文通字顺为止。碑文中的许多异体字,我也多方查阅,正本清源,以还其本来面目。能为大河文明、沁县的文化繁荣做点事情,我感到非常欣慰,对历史最好的尊重就是传承和保护。”牛庆宏说。

的确,这通建于至元二十一年的石碑,便是漳河源头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按照碑文的记载,这里的文化繁荣至少持续了1500 年。这还仅仅是目前保留的最古老的碑刻,村里的老人讲,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古老的碑刻都被破坏了。所以说,漳河源头的文化很可能会更久远。”漳河村党支部书记赵保中说。

历史的规律总是周而复始地上演。漳河村经历过其辉煌的时刻,也在前些年遭遇过冷清。

水源需要保护,但是如何保护大家谁也不清楚。前些年,漳河神庙周围的千年祈雨古道损毁严重,在古河道中转动了上千年的水车、水磨被拆除破坏。除了大家知道这里的水质好,村里生产的豆腐闻名乡里,几乎快找不到其他的痕迹了。”提起这些,漳源镇副镇长宋娇表示,一定要借助村里发展旅游的机会将这些传统项目恢复。

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沁县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了“十村一线”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漳河村作为其重要的一个节点入选其中,迎来了发展机遇。

虽处于大山深处,但漳河村并不偏僻,距沁县县城只有15 公里。全村159 户、386 人,耕地面积687 亩,林地面积1000 亩,荒山荒坡面积1700 亩。村民世代以种田为生,由于种植结构单一,不善经营,村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但作为浊漳河西源这一文化资源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进一步提升漳河源头的影响力,打造乡村特色旅游,无疑是漳河村走出贫困的最佳选择。经村“两委”、党员群众代表等多次会议研究讨论以及有关专业人士论证,结合村里的实际,漳河村决定充分发掘旅游潜力,以现有的一些景点为基础进行加工包装,改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项目确定之后,就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按照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掘漳河源头旅游文化,并且突出山泉水特色,漳河村发展了农家乐、旅游观光、儿童水上娱乐、圣水特色推广四大项目。同时,本着有利于推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在整个项目区乡村旅游生产采用绿色有机生产技术,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了有机绿色良性循环。

2017 年7 月,漳河村圣水养生文化节盛大启幕,包含戏曲演出、接圣水、观赏金鲤鱼、儿童水上玩具、碾磨乐园、气模儿童乐园、品味农家饭菜等项目在内的特色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浩浩流淌的浊漳西源再次迎来了它的辉煌时刻。

连续不断的打造,漳河村开始以其独特的文化标识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寻找河流文明的根脉。漳河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上实现了整体脱贫,而传承了上千年的古老河流文化也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千年祈雨古道恢复生机,水车、水磨等独具特色的设施正在修复……这一切,是漳河村走向未来的独特资源,更是文化传承的必要载体。

采访札记:

传统文化要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漳河村作为浊漳河的西源,沉淀着厚重的历史、独特的气质、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其浩浩文明中的一斑。岁月带走许多珍贵的传统,但也留下了其中的精髓——人类独特的创造性和传承性。我们创造是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传承就是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

回望历史,每一段文明的产生与呈现,总是伴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顺应、改造。今天,我们感叹着乡村文明的快速消逝,惊叹于工业文明的强势横行,以及由此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不正是再一次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认识与反思?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尊重传统、尊重文化、尊重自然已经成为当下大多数人的共识,如何让传统的文化在新时代闪耀其独特的光芒,这是当下人们急需破解的难题。

我们之所以苦苦探寻传统文化中的奥秘,是因为其包含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古老哲学命题,沉淀着天人和谐的大道智慧、青山绿水的浓郁乡愁。时代的发展有其规律可循:变化的是承载文明的载体,不变的是对于精神的传承。因此,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现代文明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这或许能为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