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14日,沁县扶贫办一行4人,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段志刚主任带领下,赴浙江大学就浙江省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学习培训并结合理论培训进行了实地考察。先后学习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物联网产业及其在精准扶贫中的运用、农村产业扶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扶贫工作创新等内容,深入安吉县余村、田家鲁村、桐庐县环溪村、狄浦村等2个县4个村,学习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我们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观看、现场咨询等方式,深深感受到了浙江省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过程中,各项工作成效明显、亮点频现,特别是乡村振兴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总结出的脱贫攻坚工作好的经验和作法,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全面借鉴。
一、浙江省脱贫攻坚主要做法和经验
这些年来,浙江因地制宜实施扶贫攻坚计划,精准发力扶真贫,多管齐下真扶贫,带领广大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2008年,该省率先建立低收入农户数据库,在全国最早实施精准扶贫,动员各方力量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大扶贫格局。1997年,浙江在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2002年,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乡镇;2012年,新确立的省级扶贫标准4600元比国家标准的2300元高出整整一倍。去年年底,浙江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扶贫成绩单:在全国率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户,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
(一)一张蓝图绘到底。2003 年 7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篇布局,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 15 年来,历届浙江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绘就了波澜壮阔的浙江画卷。推动块状特色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每五年出台一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上马一个针对特定贫困群体的扶贫工程。从“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到“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从“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到“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从“下山脱贫”到“山海协作”,从12个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到丽水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不断调整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方向,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推动扶贫开发工作递次推进,使浙江发展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二)最多跑一次。2016年12月27日,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公开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两年来,“最多跑一次”改革从承诺变为现实。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大笔擘画,扛起浙江使命、彰显浙江特色、展现浙江作为,坚定不移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将改革进行到底,以“最多跑一次”的政务环境的深层次改革引领各方面各领域改革走在前列。
“最多跑一次”把看似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全省上下迎难而上,产生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标准地+承诺制”、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体化、“一证通办”等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改革经验,惠及在浙江工作生活的每一个人、每一户家庭、每一家企业。两年来,“最多跑一次”从浙江走向全国。浙江成为我国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省份之一。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吉曾是浙江20 个贫困县之一。改革开放后,急于丢掉“穷帽子”的安吉,把目光转向工业,一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财政收人确实上去了,却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2005 年8月15 日,习近平同志冒着酷暑来到天荒坪镇余村调研,走村串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毅然停止了GDP竞赛——抓GDP增长是政绩,解决民生困难,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硬邦邦的政绩。发展观念的转变,“由里往外美”的追求带来的是山变清了水变绿了,人们的幸福感更强了。安吉县鲁家村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短短几年间,村集体经常性稳定收入从2011年的1.8万元发展到2017年的335万元,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浙江省桐庐县环溪村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由一个环境脏乱差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桐庐县荻浦村,以古孝义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古树、古戏曲等特色文化,打造“古风荻浦”,建设美丽乡村。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工作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是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
(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改革开放后,急于丢掉“穷帽子”的浙江,把目光转向了工业。一时间,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经济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电镀、造纸、印染、制革、化工、铅蓄电池,都是浙江乡镇的龙头产业,也是重污染高耗能产业。这些产业多年突进,群众收入增加了,但付出的代价巨大:乡村的水脏了,山秃了,垃圾成堆,农村环境问题严峻,群众健康受到威胁。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刚到任的118天里,他跑了11个市、25个县,在深刻了解省情农情之后,亲自部署和推动了这一工程。就是以县级为平台、乡镇为主战场、村一级为主阵地,每个县搞10个示范村,100个县就是千村示范,这个工程就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环境改善为重点,选择1万个左右的建制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万工程”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整治垃圾、处理污水、硬化道路,加强整体规划,后来在整治范围、内涵上不断延伸拓展,造就了千万个美丽乡村。通过这项工作的建设,浙江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青水绿天蓝,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2018年9月27日,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浙江受奖团一行手捧奖杯,见证中国农村发展受到世界瞩目的光荣时刻。
今年10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浙江“千万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五)无中生有、有中拉长。浙江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善于“无中生有”,敢于“小题大做”,拓展想象空间,做到了“无中生有、有中拉长”,所谓“无中生有”,就类似浙江的横店影视城,在一片空地上造出一个庞大的影视基地,比如宋城,是杭州市仿古建筑主题公园,1996年开园,1997年被省旅游局定为“97中国旅游年欢乐浙江游”的王牌景点,并获得“浙江十佳美景乐园”;1998年又成为国家旅游局“98华夏乡游”的首选地,1999年4月,荣获“世界娱乐与主题公园协会会员”殊荣,2000年又荣获国家“AAAA级”证书。这些都是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敢于创新发展起来的产业,却给浙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基层基础牢、支部带村强。抓党建促脱贫,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筑牢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是浙江省率先脱贫的关键所在。做到党建责任刚性化,村党支部填写党建工作“责任、问题、任务”三张清单和工作情况一份报表并公开公示,抓好落实,接受监督。党性锻炼常态化,每月开展“主体党日”活动,通过“学、议、做、评、带”五步法锤炼党性,凝聚合力。纪律要求明确化,严格落实党员“双十标准”,强化底线意识,示范带头标杆化,所有党员挂牌亮相,积极参与全村工作,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引导党员先试先行带领发展。
二、沁县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几天的观摩学习,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浙江的脱贫经验虽然不能简单照搬、复制,但他们党群、干群矢志脱贫、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的责任担当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围绕人民的执政理念以及把握国家精准脱贫政策,因地制宜制定发展道路,以可持续发展眼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基础等的智慧,为我们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树立了鲜明的榜样。
2019年是我县脱贫摘帽巩固之年,下一步,我们一定对标先进典范,学习浙江省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沁县工作实际,大胆融合借鉴,进一步调整、改进、完善我县的脱贫攻坚方法路径,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用好用活政策资金、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坚决打赢脱贫摘帽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就学习借鉴浙江经验、打好我县脱贫攻坚战,建议如下:
(一)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发展中完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上,与浙江比,存在思想固化,缺乏创新,不能灵活运用上级政策以及标准不高,被拖着走等不足和欠缺。我们要向浙江一样,一切以脱贫摘帽这项重点工作为主抓手,一切以增加老百姓收入为出发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财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统筹整合使用各方资源。通过发展全方位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在现有政策措施和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思路理念,改进方法路径,要切实加强县级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规划,统筹兼顾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抓紧研究制定沁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总体方案。加强业务骨干充实帮扶力量,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工作纪律、驻村工作队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入,已全县正在实施的“乡村绿化”“人居环境整治”等举措为载体,全方位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必须进一步抓好产业发展,夯实脱贫攻坚的经济基础。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是浙江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近年来,我县以“五种三养”为重点的产业格局虽具雏形,但对贫困户的带动脱贫效应还不够强大,产业扶贫不足仍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弱项。下一步,我们要紧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乡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巩固拓展以龙头企业带动扶贫产业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强化“互联网+”发展,推动我县沁州黄谷子、高粱、中药材、油用牡丹、设施蔬菜、肉鸡、肉牛、生猪等种养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要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打造移民新村新亮点;依托“一线十村”,推动旅游扶贫;强化项目管理,推动资产性收益扶贫……通过推动“七个提升”工程,带动所有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和稳定增收。同时,稳定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产村融合,扶持贫困农民自主创办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生产专业户、家庭农场,增强贫困村自我脱贫和增收能力。
(三)必须进一步突出党建引领,筑牢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就我县而言,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干部带动致富能力不足,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三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县“党建+”成效。要强化村党组织建设,深入落实党支部标准工作法,从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改善阵地、优化队伍入手,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水平。选好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支部书记要做到全力抓班子聚正气、增强支部凝聚力,抓民生聚和气、增强群众获得感,抓发展聚民气、增强致富自信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村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仗。创新实施乡村人才工程,真情回引优秀农民工、实用技术人才,大力培育“土专家”,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务监督等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探索在村民小组成立理事会、监事会,使村民自治组织真正成为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的主要力量;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理人等举措,大力培育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利益协调的当事人,全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四)必须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稳固脱贫攻坚的成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农民财产性增收的重要板块,更是提示农村集体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县可以通过对村庄的宅基地用地规模、布局、标准和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利用有效资金进行宅基地的置换、整理与修复,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的有效结合。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开发古村落、民俗村、休闲农庄、养殖等打造新的产业链,发展共享房屋、共享庭院、共享村庄、共事田园等多种共事经济形式,打造振兴新农村。将村庄重整与生态宜居目标结合起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