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沁州黄小米原产地”的光环,却长期做不大做不强,广大群众“只听了名头、没见到实惠”,脱贫攻坚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巩固。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沁县次村乡连续两年来,通过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着力构建种植养殖循环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使“沁州黄小米原产地”的品牌更加响亮,粮农收益倍增。今年,全乡小米种植面积有望突破2万亩,特色农产品比较效益和带动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在次村乡檀山村的村级活动场所里挤满了前来咨询的村民。老乡崔太清说:“种了这么多年的谷子,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了。今年村里要求,种谷子必须用农家肥。不过这样带来的好处很明显,老百姓说‘种田一支花、全靠肥当家’,这肥指的就是农家肥。”
次村乡檀山村是“沁州黄”小米的原产地。为了将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在持续不断推动有机旱作之后,这里生产的谷子品质得到很大提升,种粮农民的收益也逐年增加。去年,次村乡被列为全市有机旱作示范区。他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全市打造“中国小米之都”的战略机会,在今年的优质谷子种植上,大力推广有机旱作模式,使这一优势农产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
养殖与种植两大产业密不可分。在次村乡沁心园十万只肉鸡养殖基地,刚刚投产半年多的厂房里,一只只活蹦乱跳的鸡崽充分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一改传统养殖场里养殖密度大、空气流通不畅、环境得不到保证的缺点,这套从以色列引进的养殖设备更加集约环保。
养殖场负责人路飞飞说,养殖场年出栏量可达60万只,其养殖所产出的有机肥,将全部供应给当地的农户使用,以达到“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双轮驱动的目的。与此同时,养殖场还按照农户入股分红的模式进行扶贫帮扶,带动了9个贫困村的200多户、5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双轮驱动,是次村乡做强“名米原产地”品牌的有力抓手。次村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樊宇介绍说,目前,全乡已经形成年种植2万亩优质有机谷子的特色种植规模,加上以肉鸡、肉牛、肉驴、羊、猪规模养殖水平逐步提升,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持续不断做强优质农产品品牌,让以往只顾及田地活的老乡们思想观念开始转变,电商的兴起就是最好的例证。次村村民张建国自2017年开设网店以来,靠销售“沁州黄”优质小米年收入高达20万元,并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农民朋友加入其中。据介绍,仅次村就有数十家农户从事电商产业。
次村乡党委书记刘向阳表示,当前,全乡上下正结合“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将更多的精力、资金、政策向特色种植、规模养殖、电商产业倾斜,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投入力度,全面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