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礼老子,发生于公元前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周朝。翻阅古代典籍,有关孔子问礼老子之事,记载很多,《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记载。
在周朝书馆管理工作达30多年的老子,熟睹了官场的腐败,开始对周礼的实质有所反感,他看到了礼仪幕纱的后面,隐藏着丑恶、阴险和狡诈。周礼成了利禄工具。因为周王朝的内部矛盾,老子受到了陷害被免去了守藏史之职后,游历各国,当时他来到晋国的道兴(时称断道)时,正遇上一家办丧事。人们知道老子是一位精通周礼的人,就请他帮助安排丧事。
出殡那一天,正遇上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来到了道兴。因孔子在家也经常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所以在弟子的推介下也应邀助丧。
这一天送葬队伍正在行进时,突然遇到日食。老子立即让送葬的队伍停止前进,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等日食过后再走。正在前面引导灵柩的孔子很不理解,但面对精通周礼的老子,他只能按吩咐去做。送葬归来,孔子向老子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孔子认为中途止柩是不合周礼,而且日食究竟要多长时间过去不知道,等得太久,死者不安,应该继续前进为好。老子便对孔子说:“诸侯国王朝见天子,都是日出上路,日落前休息并祭奠车上的祖先牌位。大夫出国访问也是见日出才赶路,日落即休息。送葬也一样,不在日出之前出殡。夜晚看到星星出来而赶路的,只有罪犯及回家奔父母之丧的人。日食的时候,天很黑,如同夜晚,对于懂礼仪的君子来说,是不应该把别人刚去世的亲人置于这样一种星夜出奔的不吉利的境地之中的。所以出殡时如遇日食,应当停下来等日食过后再走。”时至今日,道兴周围村庄出殡时间都选在日出之后的早上或者上午,就是老子传承下来的。
孔子此行来访,受到了老子的热情款待,老子让书童拿出好酒来招待孔子师徒一行,至于两人谈何内容,无非是针对孔子提出的问题。老子的观点基本上顺其自然,清净自正,无为而治的哲学。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提倡仁义礼智信,孔子道:“先生之言,出至肺腑而入弟子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可这位孔子拜访老子可并没有达到他的予期目的,他对老子的观点有着根本的分歧。在以后,孔子又多次拜访老子。孔子回到鲁国后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说的“道不可见,道不可言,道不可听,不可赠送。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回到客栈,孔子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说的大道,但总是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孔子的这种状态被《庄子·天运》记载为:“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们见其如此,就问:“老师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呢?”
孔子回答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奔走。对于善奔走的野兽,可以用网缚捉;对于善游的鱼,可以用钩去钓取;对于善飞的鸟,可以用箭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样上九天的。老子所讲的道,就像是龙,合起来成一体,散开来成云彩,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我听了这些道理,还觉得恍惚,怎么能去规谏老子呢?”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两位先贤在道兴村的思想交流,影响了道兴人,铸就了道兴人世世代代仁义,忠勇,无畏,智慧;既敢于承担,又淡泊名利的传统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