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遵循这一思路,沁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大旅游格局,实施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以一方山水,兴一方事业,富一方百姓。
发展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着力打造一批以杨安生华生态庄园、徐阳黑珍珠农庄等为代表的传统村落、乡村民宿、休闲农庄、特色庄园,创造更多的美好乡村生活空间。
采取“景区+企业+村民”模式,成立集企业股份、村集体股份、村民股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开发公司,继续完善下曲峪、徐阳、杨安瓮城山、牛寺走马岭等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开发乡村摄影、踏青赏花、避暑、晒秋、冬泳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使乡村旅游“四季不断档”。组织实施“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发展计划,推动美村变美景、美景变景区、景区变社区,使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集聚发力。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借助全省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全市整合打造太行山生态红色旅游品牌的契机,积极申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深入推进“一区一节五线十园”旅游开发工程,在项目包装、线路优化、产品创新、景区打造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着力破解旅游资源景点分散、业态单一、名气不大、要素不全的问题,努力培育引得来人、留得住客的旅游市场。
整体包装一批项目。引进顶尖专业团队,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通过PPP等方式,整体包装生态游、红色游、水上游、民俗游等具有沁县特色的旅游开发项目,引进战略合作者参股投资,走专业化、公司化、市场化运营的发展路径。
突出发展生态游。推进沁县生态旅游景点综合开发、二郎山医养健康旅游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实施208国道至南涅水石刻馆的旅游公路建设,同步实施南涅水石刻名胜风景区提档升级工程,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步行道、无线宽带等基础设施,打造一流旅游景区。加快发展乡村游。编制完成《沁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继续完善下曲峪、徐阳、杨安瓮城山、景村为重点的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同步打造岭头、大端、南涅水等一批新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以点连线,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掀起乡村旅游热潮。
着力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三弦书非遗文化、吴王典廉政文化、有机农业、矿泉水产业等特色优势,启动实施吴王典廉政文化园、有机生态观光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精心策划好“北方水城、美丽沁州”第九届端午民俗文化节这一综合性、标志性的节庆旅游活动,创新推出环山慢行、骑行游乐、户外休闲、房车宿营等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提升文化节庆品牌。推进徐阳黑珍珠农庄、杨安生华生态庄园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切实加强宣传推广。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沁县旅游,积极参加全市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探索开办沁县旅游网上推介、微信推介活动,推动沁县的文化品牌和旅游产品走出去,努力使文化旅游产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提升。
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自古素有“文化之乡”之美称,26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深厚的文化资源。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经过四十年不断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积淀更加厚重,文化发展更加繁荣。
20世纪70年代后,沁县县委、县政府视文化为发展县域经济助推器,文化形式多彩多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硕果累累;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档案馆、文化休闲广场的持续新建,网吧、书店、音像店的陆续创立,助推了县域文化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县加大对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弘场、挖掘、探索和开发,让文化提升了自身价值和影响力。
民俗文化推陈出新,传统民间艺术重现雄姿。
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和民俗馆布展之民间工艺泥塑、雕刻、烫画、剪纸等获奖数量和展出作品档次不断提升,得到众多海内外人士和新闻媒体关注,展现了沁县文化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丰硕,“沁州三弦书”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沁州黄米醋”“沁州书会”“柳仙庙的故事”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大鼓三曲”等4项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文化遗产。至2017年底,县境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个;南涅水石刻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珍藏北魏时期的石刻精品;山西牺盟会新军纪念馆,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大气恢弘的展现形式,成为我县打造的红色文化亮点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全力推进“文化强县”战略,以文化大提升促进经济转型大发展。
端午民俗文化节是沁县借助传统节日端午节,发挥沁县文化优势而成功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了十届“北方水城·美丽沁州”端午民俗文化节暨龙舟邀请赛,集文化展演、商贸集会、旅游推荐、招商洽谈、产业论坛、体育赛事、摄影展览、户外娱乐于一体进行“捆绑”开发,不断丰富和提升节庆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已成为山西省“我们的节日”四大主题活动代表城市之一。通过文化节的举办,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和文化优势,为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极大地提升了沁县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沁县民俗协会,先后征集各种民俗实物5100多件,精巧细致、乡土味十足的民俗工艺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以举办“沁州书会”为平台,打造南有“马街”、北有“沁州”的曲艺文化品牌。按照“挖掘传承、开发创新”的原则,着力抓好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沁州三弦书”为主的民俗曲艺的挖掘、保护工作,组建了沁县曲艺家协会和曲艺创作基地,先后发展国家及省、市等曲协会员近百名,为推动民俗曲艺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连续举办了十届盛况空前的“沁州书会”,诚邀名家,让鼓书、琴书、三弦书、快板等多种传统曲艺同台汇演,切磋技艺。
借助“北方水城·美丽沁州”端午民俗文化节、沁州书会、沁县民俗展览馆三大平台,我县精心打造了民俗、曲艺、节庆三大文化品牌。
文化的变化不只反映在文化品牌上,而是在多个领域齐头并进。
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开展好公民道德、社会风尚、文化小康建设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重点,着力抓好居民素质工程、市政基础工程、秩序治理工程“三大工程”。集中反映了沁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艺创作大放异彩,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个人读物等作品相继出版,或在国内公开发行,刊物载登。一大批音乐、歌词、曲艺相继问世,讴歌了国家、县域创业奋进的豪迈激情和场景。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156个行政村都设立了村级文化图书室,组建电影放映队为乡村放映数字电影一场,免费为农民送戏、送书、放电影丰富文化生活,面向贫困村开展送戏下乡。沁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好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的目和优质的精神食粮。
沁县旅游开发,作为我县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南涅水石刻文化、沁州黄历史文化、吴琠廉政文化、山西新军纪念馆红色文化为独特旅游资源重点打造的品牌景区景点、以“山水生态县、康美新沁州”为目标的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等工作稳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8国道至南涅水石刻馆和208国道至玉华山两条旅游公路即将开通,环湖旅游路的建设将对于发展我县旅游产业,带动全县旅游经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依托水优势,我县在西湖连续举办了六届山西省龙舟公开赛,并组队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龙舟赛;新建的图书馆,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环境优雅,扫码看书、微信阅读、百城共读等现代手段的应用,为全县广大群众更大范围地提供优质数字文化普惠服务;乡乡镇镇建有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设立,可满足乡村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高标准建成的档案馆,以完善的功能、合理的布局、新颖的设计,成为全省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的典范;数字影院、羽乒训练馆等一批文化阵地的建设,有效满足我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弘扬好沁县文化优势,深挖沁县文化资源,把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做强做优做大文化工作,今后的路依然任得道远,还有需多工作需要去努力,去创新。让我们更加努力,为建设“北方水城·美丽沁州”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一座古朴而具有风韵的老城“坐”在水上,清澈晶莹的河水围城缓缓流过。护城河的两侧形成风光美如画的一条彩带,西湖、南湖、北海公园、漳源湖等湖泊像颗颗珍珠镶嵌在这条彩带上。关帝庙牌坊、龙珠古寺、御书楼等像闪闪发光的明珠,使这条彩带五彩斑斓。西湖泛舟、华灯水景、映日荷花、假山喷泉等美景,让这条彩带风光迷人。这里就是“北方水城·美丽沁州”。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四十年来,规模不断扩展,功能渐趋完善,特色逐步彰显,实现了巨大的跨越,正展示着北方水城独有的魅力和风采。
沁县县城,四面环山,中间盆地,浊漳河、迎春河在此交汇以后,绕县城西南方再折向东流。沁县县城在晋东南地区称得上是一座文化名城。由于受到当时各方面条件制约,县城建设一直比较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到2013年,县城建设被县委、县政府摆上带动全局、重点突破的位置。先后完成了集中供水、县城扩容、街道扩展、拓宽、巷道硬化、下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县城亮化、绿化、美化等工作。同时,组建沁县市容环卫中心和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市政园林中心等机构, 加大对县城的管理力度。
2013年,新的一届县委班子上任,提出了打造“北方水城·美丽沁州”的宏伟目标。大县城建设战略被摆上突出位置,在县城建设上要立足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统筹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把县城打造成为山、水、城一体的最佳范例,建成人文气息浓厚、景观大气典雅、宜居宜业宜游的一流新区。围绕这一目标,在县财政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全面铺开了涉及城市街道、保障性住房、垃圾处理、集中供暖、供气、公共建筑等方面城建项目。
旧城改造方面,启动实施富民巷城中村改造、将台巷改造、南关旧城改造、东苑社区旧城改造等项目。政府要尽快拿出环水、环湖建设规划和提档升级方案,并组织相关部门在打造特色、展现亮点和精细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新城建设方面,建设城南新区六条市政道路建设和城南新区保障性住房,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基础设施提升方面,重点提升水、气、热公共设施保障能力。
2016年9月,总投资约2500万元的县城供水设施管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彻底解决了县城居民的用水问题。2016年11月15日,倍受县城居民群众关注和期盼的集中供热一期工程正式点火运行。2017年10月30,沁县利民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行,日处理垃圾可达50吨。
集中供水、供暖、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建设完备,功能完善。
公交1号线路开通,可为广大群众出行提供便利条件。新建的南环路宽阔、大气,县城“六纵六横”的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的同时,市政园林绿化规划正在积极实施当中。
短短十余年时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2年的13.6%增加到目前的46.8%,增加了33.2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由2002年的11.4%增加到目前的39.5%,增加了28.1个百分点;建成区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2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13.2平方米,增加了9.6平方米。
利用好县城山、水、城一体的独特优势,挖掘沁州文脉,依托山水景观,融入现代元素,一个个现代化的建筑勃地而起。
沁州花苑、湖滨花苑、西湖苑、容海苑、亲雅苑、世纪嘉园、华安苑、清华苑等一大批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
沁馨家园保障房项目即将建成,规划用地70亩的城南新区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即将动工建设,让党的政策阳光惠及弱势群体;位于县城南端的南湖公园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二郎山森林公园占地总面积91.8万平方米,是目前县城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文化底蕴最为丰富的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火车站站前、北广场、地球仪、山西新军纪念馆、湖滨花苑等活动广场的建设等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便利和良好的场所;正在建设的环湖路,借西湖景色装点水城建设,建成后可极大地提升县城的品味;208国道,长太高速,太焦铁路,霍黎高速,特别是高铁连接线即将启动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沁县重新找回交通便捷的优势。
县城交通优势得到优化的同时,“四好农村路”建设也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已完成近200公里全县通车总里程达到1064公里。其中,国道44.3公里,省道49公里,县道157公里,乡道388公里,村道425.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6.1公里/百平方公里,100%行政村通了水泥(油)路。
建管并重,市容环卫中心、城市监察大队充分发挥职能,确保了“北方水城·美丽沁州”的整洁靓丽。
建设档次和品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一个生态宜居、环境整洁、秩序井然、文明典雅的县城已经形成,进一步彰显“水从城中过、人在绿中行、山水相辉映”的水城特色。具有南国风韵、北国风情的“北方水城·美丽沁州”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旅的新型城市。
如果要给40年改革开放写一首壮丽史诗,“民生”必然是意蕴丰富的“诗眼”;如果要给40年风雨历程谱一曲时代华章,“民生”必然是最撼人心魄的“强音”;如果要给改革开放描绘一幅远景画卷,“民生”也依然会是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在这40年变化中,沁县县委、县政府真抓实干,锐意改革,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奋力书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让民生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民群众得以共享发展的成果。
改革开放40年间,医疗制度改革力度空前,特别是近年来,医疗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切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是满满的。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步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医疗政策的落实切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的同时,我县的就医环境、医疗条件、医疗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乡镇医院,村级卫生所条件也和县里的大医院一样,这几年也有了大的提高,基本实现“常见病不出乡,一般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病转诊大医院”的目标。
2017年10月19日,沁县医疗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县医疗联合体的医疗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对我县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卫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好实施分级诊疗,破解不合理就医问题得到改进。
沁县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耕读传家是沁县人的光荣传统。因此,沁县的教育历来受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广大群众也把孩子的教育当成是最为重要的事。可以说,教育工作是沁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实现“两基”目标,到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发展新征程,学生逐渐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从仅靠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到全部使用白板教学,教学变得越来越智能……改革开放40年来,沁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全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幅让群众满意、人人出彩的沁县教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薄等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全县各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公立学校的发展,为沁县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补充,沁县沁州中学、育英学校、沁县第六中学等一大批民营学校相继成立,成为沁县教育一支不可或缺的办学力量。
40年的发展,沁县已形成了幼儿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公办学校、民办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沁县的教育工作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全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办学布局得到优化,全县教育工作从最初的基础学习到如今的多样化教学,从培养兴趣到全面发展,从文化教育到素质提升,办人民满意教育,站在新的起点,未来的沁县教育将朝着这个目标向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特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40年来,我县不断推进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了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政策体系,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形式趋于多样化,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共沁县县委始终坚持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主线,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以坚决守好阵地的担当,层层扛起党建责任,以多积尺寸之功的定力持续狠抓工作落实,为全县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2013年以来,新的一届县委坚定不移的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十九大精神,以及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思想。
制定沁县县委常委会抓基层党建责任清单和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加强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和机关党建工作,从严抓好党建工作落实,切实做到明责知责、履职尽责、考责问责。
县委常委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结合沁县实际,推行“学、讲、看、谈、做、写、联”“七字”工作工作法;在“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中,结合活动要求和制定的方案,我们从“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太行精神、增强文化自信6个专题开展学习研讨,并邀请省委党校知名教授进行深度解读和讲授,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促进党员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公开承诺践诺”、“党员户挂牌”、“党员示范岗”创建等活动。把活动的具体成效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体现出来,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关于争创“基层党建红旗村”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在农村开展以“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村庄、综合治理全面创优”为标准的“基层党建红旗村”创建活动。
《山西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对我县“党建+电商+脱贫”的做法以及农村党员挂牌亮诺当先锋的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
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对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起着关键作用,而典型带动能起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支部建设得到加强,村组活动场所的建设则强化了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县认真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招才引智,注重对高层次人才引进。
建立了三微生物五环有机产业沁县博士工作站和沁县康禾农业桑椹科技有机产业博士工作站,沁州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立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新品种、新技术培育示范基地,海外博士成钟成功入选山西省第六批百人计划。
县级优秀拔尖人才选拔工程、年轻党政人才成长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乡土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工程等特色人才制度逐步完善走向正规。
2018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党来一个大学习”号召,采取广覆盖、常态化的方式,在全县全年持续开展了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集中轮训。
创新机制,建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和权威。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阳光作业的执政理念。建立科学的干部任用体系,防止用人的失察失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司法公正;实行各级政务、财务公开,确保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
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把反腐倡廉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省委“十项规定”及“反对四风”等,着力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切实规范领导班子权力运行,建设一支“一要干活,二要干净”的干部队伍,树立勤政为民的形象。
风清气正好扬帆。我县四十年坚持不懈抓党建,县委的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更加夯实,干部干事创业的干劲冲天。如今的沁县,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处处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发展后劲十足。我们深信,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凝心聚力,奋起直追,努力实现赶超跨越,“北方水城·美丽沁州”正在扬帆远航,奔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