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王淑兰和他的儿女们

段柳乡长胜村有这样一个家庭,三个孩子,三个教师,个个爱岗敬业、踏实做事;个个好学进取、乐于奉献;个个孝亲敬老、和睦友邻。这一切源于这个家庭的核心人物——83岁的老人王淑兰。她秉承好家训,传承好家风,继承好传统,运用好家教。培养了三个出色的孩子,成为长胜村的模范好家庭。

王淑兰老人说,“我没那么高超的教育方法,但只是教育孩子们,勤奋、简朴、诚信、踏实、不贪便宜、不损人利己;遵纪守法、乐于助人、懂得感恩。”这些家风家训,贯穿了三个儿女的整个人生。正是老人这些朴实的道理、优良的家风教育出了三个优秀的孩子,成就了模范家庭。老人用一辈子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好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根基,是孩子们真正的起跑线,也是给予社会最大的贡献。

王淑兰老人和丈夫李万和都是1934年生人,两人在19岁时结婚,又在1956年到大同市当支边老师,1962年辞去大同的正式工作,返回段柳乡长胜村,王淑兰当起了小学民办老师,老伴李万和当起了农民。也开始了他们在长胜村的一生……

三个孩子相继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温馨和欢乐。王淑兰性情温和,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在王淑兰的精心养育之下,三个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个个品行兼优,在家里边帮父母干活儿,边背课本。王淑兰说,教育孩子不单单是让他们会学习,还要让他们明白,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学习之余,要参与家庭劳动。虽然要求严格,却从不打骂孩子们。人格上尊重,言行上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影响孩子们的为人处世。

村民冯益清是王淑兰的学生,他说,村里百分之九十多五十岁左右的人都是王老师的学生。我们都特别喜欢她,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王老师都一视同仁,我们不会因为学习不好而害怕王老师。那时候大人要下地干活儿,学生们带着弟弟妹妹就去上学了,王老师不仅给我们上课,还把我们的弟弟妹妹们照看的很好,后来大家都习惯自己家里忙的时候,把孩子放到王老师哪儿,很放心。小时候我们放了学也要去家里找王老师聊天,我小时候就是那个学习差的学生之一,不会拼音,王老师总是很耐心一遍遍的教我们,直到我们都学会,虽然我现在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是参加工作后,我的语言组织能力非常好,也很自信,在单位的大小会议上,成为了发言人。

王淑兰当老师期间总是能找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给以鼓励,“360行行行出状元,在学习方面不好,不代表不是个好孩子,更不代表以后就没出息。”王淑兰说道。有个学生当年出名的差等生,但是后来去太原学厨师,练就了一门出色的手艺,现在生活得非常好。王淑兰一家的大气包容让全村人都竖大拇指。谁家的地多占了她家几分,王淑兰说没事,人家也不是故意的,让他种;住在一个院子的本家兄弟因为照顾孩子没时间打扫院子卫生,没事,王淑兰每天把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谁家有事没空看孩子,没事,放在王淑兰家放心……一件件小事,村民们被王淑兰的人格、人品所折服。

一个人身上的气质自带原生家庭的烙印。王淑兰的三个儿女长大后,继承母亲身上优秀的品质,做事认真负责,做人诚实可靠,与人为善。全部都投入教育事业,三个孩子都被所在学校评为优秀模范老师,得到了同事和单位的高度认可。

李克谦是王淑兰的儿子,沁县中学高级教师。工作上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多年都被评为优秀数学老师。2010年被学校派往新疆做援疆教师,一干就是两年。在新疆做老师最苦的是思念亲人,最难的是一个的孤独寂寞,当时正面临孩子的高考,李克谦不能陪在身边,家里的一切事情都交给了媳妇儿郝晚香。一边照顾母亲王淑兰,一边照顾备战高考的儿子。郝晚香说,我自嫁到这个家,我的婆婆就待我如亲闺女,从小我就没有妈妈,在婆婆身上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孝顺不是责任和义务,孝顺中体现的是爱,是付出,是感恩。李克谦说,我媳妇跟我两个姊妹处的比我都亲,这么多年从没红过脸,都是争着照顾我妈。

母慈子孝,在孩子小时候父母给了孩子怎样的爱,长大后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回馈。一个家庭自带爱的能量,也能把这种爱的能量传递给身边的同事,朋友和乡邻以及社会。优良的家风家训在行动中传承,在言传身教中不断影响着别人。

王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