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大路朝阳
——沁县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专题宣传片解说词

第一集 特色升级上高端

沁县以独特的自然环境被称为优质农作物生长的黄金地带,具有突出农业发展优势。打造农业大县是历任领导认同的发展目标之一。

早在1988年,沁县县委提出“粮、牧、果、桑、渔、米、水”七大产业开发项目;“十一五”初期,沁县县委把发展“两种三养”(种植核桃、沁州黄小米,养殖肉兔、麻鸭、黄牛)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沁县县委提出“依托六条路径,实现六大发展”的战略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定位为沁县建设“北方水城 美丽沁州”的战略目标之一。在特色化、精细化、功能化上求突破,坚定不移推进全国有机食品认证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争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不断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突破常规,走出谷底,推动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沁县几代人的梦想。沁县紧紧 “打造全国一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定位,把“以高端农业为引领,建设全国有机食品基地”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围绕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狠抓沁州黄谷子、设施蔬菜、核桃、小杂粮、中药材、畜禽六大产业,全速打响强县富民攻坚战役。

小米是沁县人引以为豪的特色产品,我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沁州黄谷子产业作为培育“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以带动农民增收,做大做强小米产业为己任,坚持不懈抓科研、建基地、上项目、塑品牌、拓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从2000年以来,“沁州”牌沁州黄小米连续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被评为山西省名牌按照“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的方式,着力转变广种薄收的传统种植模式,实施杂粮产业振兴工程,推动了沁州黄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截至目前,沁州黄谷子等农产品5大类34个品种全部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使沁县成为全省第二、全市首个获得全国有机农产品认证创建示范县称号的县区。今年,全县沁州黄谷子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有机认证面积达到6万亩,市场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沁州牌沁州黄已成为名闻天下的驰名品牌,以做强做大小米产业的沁州黄集团有限公司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现已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贡米沁州黄也在红变大江南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产业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沁县立足本地特色产业,围绕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目标,以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为引领,以汾酒集团、大象集团、潞宝集团、振东集团、沁州黄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主要带动主体,打造形成了以沁州黄谷子、酿酒高粱、设施蔬菜、中药材、油用牡丹种植和肉鸡、生猪、肉牛养殖为主的 “五种三养”特色农业开发新格局,实现了企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增收多方共赢的良好态势,为推动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奠定了农业基础。

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板块大力扶持沁州黄、沁州绿、潞宝金和生、海州兔业、檀山皇等农业企业,加快推进小米营养粉、肉鸡屠宰加工、小杂粮生产加工、蔬菜加工配送等项目,新增一批规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标准化专业合作社,新发展沁州黄谷子2万亩,高粱3万亩,设施蔬菜3000亩,核桃经济林2万亩,小杂粮1万亩,中药材2万亩,畜禽512万头(只),使全县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0.2万亩,有机认证面积达到20.2万亩,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叫响有机品牌。

从解决温饱到发展现代农业,沁县的农业经过40年的发展,始终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创新举措,大打“特”字牌,在种植、养殖业上大做文章,另辟蹊径,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力。如今,沁县正在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擘画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未来。

第二集 项目带动促转型

农业县域的突出的特点是产业结构初级化、单一化,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一现实,沁县把转型发展作为促进全县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坚持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由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由依赖扶持向自主创新转型。遵循这一发展思路,把转型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抓好项目谋划筹备、招商引资、落地建设工作。

聚焦产业抓项目。紧紧围绕有机农业、矿泉水产业、文化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千方百计上项目,优质高效建项目,快马加鞭推项目。在有机农业上,重点推进沁州黄小米集团2万吨中老年营养米粉项目、潞宝金和生产能翻番项目、潞安集团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及深加工、吉达双孢菇种植、爬山糙小米加工、沁心园肉鸡养殖基地等10个项目。其中, 潞宝金和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山西潞宝集团在长治市沁县沁州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成立的集种鸡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分割、饲料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发展绿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着力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逐步发展成为适度规模经营、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化新型农业产业化企业。与以沁州黄小米为核心的小杂粮种植、加工为主要业务的杂粮产业构建的循环产业。产业规划总投资30亿元(一期投资10亿元),力求打造年产百亿元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是长治市十大旗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

在矿泉水产业上,依托沁县泉水多、水质优、口感佳的水资源优优势,成功引进晋能集团,投资5亿元,成立沁园春矿泉水有限公司。经过近7年的发展,公司发展渐入佳境,也取得了多项荣誉,2016年成功入选N1优水地并荣获“最佳口感奖”,通过全国质量、安全、环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四个体系认证及欧盟CE认证。生产设备采用全球最先进的德国克朗斯生产线,是我省唯一且首次取得矿泉水采矿权企业,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矿泉水生产企业,目前,年产能达到30万吨,产值可达10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力争引进农夫山泉、青岛啤酒、汾酒集团等一批品牌企业,加快推动优质果汁生产线和冬虫夏草饮料生产线、桑果酒、黄酒、米醋等水产业集群式发展。在文化旅游上,高标准地策划包装海河源景区、玉华山景区、北海景区、南涅水石刻景区、吴王典 廉政文化园和房车露营地等六大项目,力争落地开工。加快推进环湖旅游公路建设项目,亲水旅游见到雏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重点推进漳电20MW扶贫光伏发电项目、畜禽养殖无害化处理资源利用、松村门站(储气卸气站)项目、大桥沟调峰储气站等4个项目,完成投资2.51亿元。

围绕项目狠抓招商引资,把引进项目和资金作为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的“一把手工作”,编制沁县产业招商规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产业转型的重大项目,做到“对上可申报、对外可招商、对内可实施”。抓住京津产业外溢、沪杭广深产业转移的机遇,重点面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瞄准跨国巨头、行业巨擘和“国字号”企业,定期组织招商小分队,针对性开展登门招商活动。在服务企业上,继续推进入企服务常态化,实施梳理问题清单,建立协调会议制度,真正解决企业用地、用电、用水、手续办理、品牌创建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对全县所有项目,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常态化服务工作机制,开展制度化并联审批,建立职能部门负责制和项目化管理机制,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效。我们就是要通过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服务,使项目推进的更快一些,让企业腾出手来放心经营、大胆开拓,上更多更好的项目。

各包项目领导、各职能部门 “进工地、到一线、解难题”活动,深入重点项目现场办公,建立解决问题台账,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开展全县产业转型项目巡检活动,发现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大抓转型、强抓项目的强大声势。

2018年,全年推开65项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0.3亿元,新引进签约项目28个,签约金额105.4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75亿元的140.5%;落地开工项目17个;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75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11亿元的106.8%。

今天的项目决定明天的产业,今天的投资决定明天的发展。沁县正在从“小农经济”走向“大产业时代”,从“单一农业”走向循环经济、清洁经济,实现了传统农业的华丽转身。

第三集 花开扶贫攻坚路

坚决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沁县是省定贫困县,全县贫困人口39406人 。让全县贫困人民能够摆脱贫困,过上美好生活,是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全县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热切期盼。

1989年7月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挥四大优势 狠抓七大开发——沁县奋战四年提前越过温饱线”的扶贫经验成为扶贫典型。

1991年6月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沁县“立足当地背靠资源走‘种植业起步 养殖业拓路 加工业致富’之路”的作为典型经验在会上发言。

2012年5月上旬,在沁县召开“全省干部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现场推进会”

新加坡慈援组织“援建沁县牛寺乡南涅水村饮水解困扶贫项目”2012年9月16日竣工后在南涅水小学校与全体师生及南涅水村村民举行联谊活动。

2014年,根据国家扶贫工作需要,全县所有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对农村贫困对象,农村贫困户的分布情况、贫困状况、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建立健全农村贫困村和贫困户档案。为建立完善新指标体系下对贫困户、贫困村的动态监管和分类帮扶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部门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搭建共享的扶贫工作信息平台。

故县镇南集村郑怀堂夫妻二人因残而成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他育有一儿一女,2015年,享受了残疾人补助资金,对房屋进行了危房改造,女儿在一中上高中,享受了教育扶贫资金,一项一户养羊补助资金7200元。这些党的扶贫政策的落实,让郑怀堂2017年光荣的脱了贫。

郑怀堂所生活的南集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治理后的河道,新建起的广场,新盖的移民房,新铺的巷巷通水泥路、设施配备齐全的村级卫生所,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完善,南集村也实现了整村脱贫。

从2014年至2017年,我县脱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57个村3531户10008人达到退出标准,顺利接受了省级第三方评估和省市督查考核。

2018年,是我县的脱贫摘帽年,沁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举全县之力,全力决战脱贫攻坚。

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是县委县政府对脱贫工作的总要求。

6月12日,参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书记、帮扶队员、帮户责任人等2000人的决战脱贫誓师大会在青少年活动广场举行,拉开了全县决战脱贫的大幕。

2018年全县脱贫工作推进会在沁州影院隆重召开,再一次擂响了脱贫的战鼓。

将脱贫攻坚作为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我县采取超常规办法,将资金、政策、措施和帮扶力量向深度贫困村倾作斜,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多措并举。

创新实施“五种三养”特色产业扶贫工程,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脱贫有支撑。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了肉鸡养殖“1558+”金融扶贫模式,全县肉鸡出栏量由2016年的1000万只增加到1450万只,每个带资入企贫困户每年可增收6000多元,为推动金融扶贫提供了沁县范式。

在全县13个乡镇 实施了移民工程,让2475户10262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移民房。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全县已建成并运营的光伏发电站13痤,年收益100万元,建成即将并网发电的34座,还有一座20MW集中光伏电站正在建设当中。

走马岭、徐阳、檀山、石板上、下曲峪、瓮城山、徐阳、后沟、漳河十村一线特色乡村旅游村打造,以乡村旅游带动脱贫增收致富。

实现脱贫攻坚,良好的管理机制是关键。

三大战区,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指挥部,三大战区、包乡镇县领导、乡镇书记、乡镇长、包村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纵向责任体系,专项扶贫领导小组、部门领导、战区责任人、乡镇分管领导、项目负责人横向责任体系,实现闭环式、网格化管理,使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20个观摩组,同时深入一个乡镇的20个村,进行全覆盖、无死角集中观摩。集中点评,发现了不少问题,列出了整改清单、明确了责任任务,传导了压力,形成了震慑,在全县各乡镇掀起了比学赶超的攻坚热潮。

将脱贫攻坚所有任务,细化时间节点,责任分解到人,清单式展示任务体系、责任体系、进度安排。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信息化模式全面展示扶贫工作推进情况。

聚焦资金项目、政策落地、领导责任、干部作风,脱贫攻坚作风建设专项督查组,不打招呼、随机抽查,进行全过程、常态化、全方位、拉网式、多轮次督查督办,实现村村必进、村村必查。

聚焦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建立的网格化闭环管理机制、观摩式现场推进制度、信息化全面展示平台、全程督办机制全方位帮扶机制、资金整合机制、干部激励机制等七项机制为全县实现脱贫目标提供了保障。

在全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中推行“五必须、五熟知、五保证的三五工作法进上步撬动县直单位、驻村工作队的资源力量。

强化落实“五帮”联动、“两包三到”精准帮扶机制,让帮扶工作有据可依,有责可查。

为增强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拨掉他们精神上的“穷根”,“爱心超市”的设立,激发了贫困群众积极向上的愿望,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有了党中央的好政策,有了省市的支持帮助,有了县委县政府的缜密部署,有了各级帮扶单位鼎力帮扶,有了贫困户的自身发力,有了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20年,全县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也一定会实现。

第四集 生态和谐展新容

沁县的优势在山水,长项在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对于绿水青山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梦想。沁县就是一个让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沁县拥有绿水青山,良好的生态,适宜的气候,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特殊宝物。

沁县人民一直呵护着这方圣土。

绿化,是保护绿水青山的有效之举。围绕绿化,我们追溯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沁县把植树造林摆上重要位置,县领导带队,在荒山秃岭摆开战场,开启了全县参与、全民上阵、攻坚造林的先河。

近年来,沁县全方位开展荒山绿化攻坚、干果经济林示范、国家湿地试点、彩叶苗木推广以及森林防火网络管控“五大工程”,努力构建区域性森林湿地生态体系、规模化林业产业惠民体系和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体系,规划实施10个有自然景观特色和文化品位的森林公园,整合开发30个相对规模连片的荒山造林重点工程,整体推进20个集约经营核桃产业示范基地,巩固完善100个美丽乡村景观景点绿化,积极引进培育1万亩彩叶树种名品苗木示范园,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在推进“灭荒”造林向土壤瘠薄的远山瘦山进行绿化攻坚方面,沁县选用针阔混交、乔灌结合的造林模式,全县形成乡镇整地、专业队栽植、县林业局统一调苗的造林新格局。从高标准预整地到苗木筹集、栽植、管护严格把关,确保造一片成一片。先后实施了10个千亩以上重点荒山造林工程。

该县还将造林绿化和生态旅游同步规划、协同推进。目前,城郊森林公园、玉华山森林公园和北海湿地公园已经被确立为省级森林公园,北方水城水利风景区荣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千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项目通过国家立项审批,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8.5%,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质量的同步提升。

环保,是保护绿水青山的必要之举。县环保局围绕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在全县开展高位推进“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了“三划一错”,强力推进主城区内56台燃煤锅炉全部淘汰清零、县域内25家“散乱污”企业全部按照“两断三清”标准予以取缔、29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清零的“三清零”;严格落实城镇生活污水直排、工业园区污水直排“双清零”;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区和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双整治”。在主城区和各重点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空气质量显著改善,水环境、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县城南关、育才、北关社区生活污水管网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对漳河、迎春河、浊漳河、下曲峪河道提档升级。

编制生态红线规划,细化生态管护约束制度,加快推进河湖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水利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大力开展治山、治湖、治水、治气、治地、治城“六治”行动。

以“守红线、促发展、维权益、惠民生”为工作主线的国土资源工作,使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始终稳定在46.3400万亩,耕地保有量稳中有升,达到56.6137万亩。

在规划中保护生态。在建设中彰显生态。在治理中提升生态。

在加大治理的同时,我县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沁园春矿泉水有限公司立足水优势,发展水经济,打造水品牌,项目总投资4.95亿元,可生产七大水系列产品,年产能达30万吨,是全省唯一取得矿泉水采矿权的企业,填补了我省矿泉水生产企业的空白。目前,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矿泉水生产企业。

绿色生态,是沁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立足县域良好的生态优势,我县把生态建设作为推进转型发展、激发县域发展活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纷呈,成为长治市唯一的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

一位来沁投资考察的河南客商,在炎炎夏日,感受到沁县特有的环境气候,当即决定把投资项目敲定在了沁县。

以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准符合沁县实际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利用沁县绿水青山、河湖众多的最宝贵的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造现代文明生态宜居城市,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以脱贫摘帽为目标,做强做大沁州黄小米和沁园春矿泉水等龙头产业,大力发展油用牡丹、中药材等绿色产业,全力推进全域旅游,让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发展中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沁县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们从铜革是 山苍翠浩茫的松涛里,从漳河水鳞鳞的清波、清幽的斑谰里。深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和,天地之间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