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忆惜温馨

日月如梭,春华秋实,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奋力赶超,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茶地飞速发展。在祖国的大地上,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历史的巨变,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世界奇迹。在全世界的一片惊叹声中,我们昂首挺胸,阔步前行,一路披荆斩棘,用智慧和勤奋朝着我们的宏伟目标快速迈进,顺利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已巍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欣喜之余,国人在广泛享受高度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际,仍然会回首感叹:这一切来的是这么的突然,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又是那样的瓜熟蒂落和水到渠成。我非常有幸经历了这个巨变的时代,亲历了这个创造奇迹的过程。我为我们伟大的党点赞,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点赞。耄耋年着之际的人们在闲暇之余,尽情地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在幸福地颐养天年之际总会对做过的一些事产生深深眷恋。因为过去的一些所为是伴随他们一路走过来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怀,那种情有独钟的忆惜,也唯有他们才能读懂其中的快乐与温馨,这一些成年故事不仅散发着民族的生活信息,也折射出许多内涵深厚的科学道理。品味过去,仍觉一丝丝亲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她根植社会的每个角落,她见证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见证或享受着这种中华瑰宝,有些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更应该传承和发扬。下面就过去做的几件传统和大家共同温馨回忆一下。

土 炕

在我们沁县农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不论你居住的是瓦房还是窑洞,家家都有土炕,每个人都在土炕上降生,在土炕上长大、吃饭睡觉,最终又从土炕上走向另一个世界。生生死死,土炕伴随了人们的一生,可以说土炕就是一部历史,就是一本书,读懂了土炕,就读懂了农村的前世今生。

土炕上铺苇席,女人坐月子生孩子时,把土炕上的苇席卷起,铺上干草坐在上面,让生命得到洗礼。这就是父母亲去世之后,孝子跪干草的由来。农村的孩子哪一个不是在土炕上降生的,他们在土炕上学会了爬,学会了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学会了走路。直到长大成人、上学成家,还在土炕上生活、生育。土炕就是根,有了土炕就有了暖意。老话说“炕暖三间热”,土炕连着土灶,灶炕相连,即使是北风呼啸的冬天,只要有土炕,就有暖意。

在农村,过去如果住房是二间相连,总有一间是土炕位置,余下的地方,才是灶台、水瓮、衣箱及桌椅板凳等摆放的地方,不论外面寒风刺骨还是白雪皑皑,这边房内土炕上,一家人围坐吃饭、拉家长,要好的亲戚朋友来访,或正月里走亲戚,先进来就是让上炕暖和暖和。农村的土炕就是现代人的卧室兼客厅,好朋友聚在一起喝上二两也在土炕上,平常家里来了客人,父母就会让孩子们下地,把客人让在炕上。

早些年,炕上只铺苇席,很容易扎刺,苇席刺很难挑。有时候扎上刺也不知道,直到化了脓才发现。小孩子睡在炕上,小脚蹬在苇席上,擦的红肿红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建设蒸蒸日上,农民生活稳步上升。炕上用品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苇席炕铺上了塑料布、人造革、油漆布。一块油漆布铺在土炕上,屋子里立刻鲜亮了起来。再后来,花样越来越多,图案越来越好看,颜色越来越鲜艳,再也不是单一色的红、黄、蓝,有了“丹凤朝阳”、“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等等图案。农村娶媳妇,除了注重颜色外,图案也很讲究。就炕围来说,由最初的砖头块炕围纸,改由请画匠画图案,如“三娘教子”、“天仙配”、“红楼梦”等都流行过一段时间,后来又改画山水风景、鱼虫鸟兽等。就算是生活再差的人家,请不起画匠,也要买上点油漆刷一刷,然后画上边装门面。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深入发展, 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城镇化,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人家都刨了土炕,换成了床,床上用品也是花样繁多,由布料变化纤、丝绸,变得好些连名字也叫不上来,越来越高级,越来越舒适,土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程变成了历史。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变化日新月异,土炕变床只不过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个小插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农村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好。

老 井

每当拧开自来水的水笼头,听到哗哗的流水声的时候,不由的想起了村中央祖祖辈辈使用过的老井。

老井座落于村中间,井口直径1.6尺,井下据说有一丈多宽,所以存水量特别大。1959 年大跃进时,修漳源水库,村子里住满了民工,连明昼夜都有人绞水,辘轳几乎不停,井水也不见少。就是遇上特殊的干旱年月,井水依旧很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子里雇佣河南工人重新挖井,夯井时因为水流量很大,用两台水泵同时抽水也无法施工,有个工作脱下身上的衣服把水眼堵上,才算勉强完工。井深足足有20多米,二尺来长的辘轳要麻绳绕满一圈才能绞上水来。至于老井什么时候就有了,村子里谁也说不上来,我看应该是建村不久就有了吧,因为人要生存、生活,没水一天也行啊。

村子大,人口多,吃水、担水历来是村子里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村里想了很多办法,但因资金问题一直没法解决,井口每天排着长长的担水队伍,人不排队桶排队。要是遇上一年一度的春节,一个大男人担水排队整整一个下午也担不上三回水。记得有一年腊月三十,人们已经吃过晚饭,烧完香,放完鞭炮准备睡觉,我和俺娘才糊窗贴对忙活完,去抬水,天黑井台滑,差点掉在井里。并且是正月初一下午就有人担水,整整一年,辘轳也就是休息正月初一上午。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村委会把村民们吃水难的问题再一次搬上议事日程,通过各方抽集资金,投资1万多元在村中间修了一座水塔,虽然没条件通到各家各户,但担水排除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也就是一两年时间,因为管理不善,导致水塔荒废,又恢复了担水排队的历史,不过村里不少人家在自家院子里打了水井,给老井减轻了负担。直到2006 年,在上级部门关怀下,村里才通了自来水,而且进入到各家各户,才彻底告别人畜用水难的历史。如今只要水笼头一拧,哗哗的自来水就流,不少人家连水缸也不用,直接就把水管接到锅台上。这些都是改革开放才能得以实现,我们这些改革开放的经历者、见证者、受益者从心底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碾 磨

碾子石磨是人们过去一种加工五谷杂粮的工具。碾子一般安在住户大门外左边,磨子安在右边,因过去老百姓受封建迷信影响,认为碾子是青龙,磨子是白虎,合八卦方位,左青龙右白虎。就是过春节,也要写上一个红纸贴,分别写上“青龙大吉”、“白虎呈瑞”等吉祥语言,分别贴在碾磨上,正月初一早上还要早起烧香磕头。在老百姓眼中,碾子还有另一个作用,遇上干旱年月,老天不下雨,人们还要浇碾子祈雨,国为碾子是青龙。这在靠天吃饭的年代,也算是种无奈。还有的农村人,把孩子认给碾、磨,谓之让孩子好存活,逢孩子生日,大人带上孩子给碾磨上供、烧香磕头。过去年月,推磨碾面全靠人力,累得头昏眼花、腰酸背痛,有时还趴在碾杆上打瞌睡。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安了水磨,可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村里安上了小钢磨、双滚磨,后来又发展成大型碾面机,碾谷机等机械,人们才从推面碾面中解决出来。改革开放的今天,发展成为买米、买面吃现成,碾磨成为历史,推磨碾面成为历史记忆。这在过去是连想也不敢想的,现在却变成了现实。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