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编 志 始 末

《沁县教育志》从编纂到出版,经过了33年的漫长历程。

1984年11月,时任县教育局局长王俊文开始策划编写教育专志,指定许金荣为主编,并成立编纂组,至1985年8月为第一阶段。期间,录口述、查档案、发信函、觅古迹,先后专访200多人次,收集到资料70多万字,图表、拓片30多幅,实物50多件,影印(包括照片)近300张。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志书的第一稿。1986年4月,地区行署教育局在沁县召开志书编纂工作交流会,地区局领导对沁县教育志编纂组和志书一稿的评价是:“志书资料翔实,修志思想严谨”。在1989年12月召开的山西省教育志评审会上,沁县荣获“编纂教育志成绩显著”奖匾,成为全省八个受奖县之一。但是,因为印刷经费未予解决,一稿未能出版。

1992年12月,时任教育局长张俊芳主持志书续编工作,指定许金荣任主编,第二次组成编纂组,至1993年7月为第二阶段。其间,转换一稿史志合写为专志体例标准定位;同时续写1985年至1992年的教育史实,并把二稿的80万字按照“保留史实”的原则,压缩成45万字。然而,由于仍然没有解决经费未出版。2007年,时任教育局局长王秀伟曾委托县史志办编写教育志,并抽调专人参与,给史志办拨付经费3万元,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只能是在原来基础上增补了部分资料,完成了电脑打印工作。

2012年至2017年为第三阶段,时任教育科技局局长王向明任第三稿主编,第三次成立编纂组,主要是进一步考证完善原有资料,续写1993年至2015年间的教育史实。

在第三稿编纂过程中,县教育科技局高度重视,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局长亲任主编,进行了全书的统稿工作。前期副主编田禹定,以编辑出版教育志为己任,古稀之年勇于承担编辑重任,病重住院期间仍然在病床上修改文稿。一稿、二稿主编许金荣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让编纂工作避免了弯路。全体修志人员满腔热忱,受命秉志,钩沉索隐,披沙拣金,寒来暑往,内视反听,源流并举,遵古不泥,既有对前志的箫规曹随之处,又有突出时代特征的独出机杼之笔,力求打造成融资政、教化、存史于一身的方志精品。本志书用洋洋洒洒120余万言,记述了沁县教育事业从古至今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一书在案,信手翻阅,便可一览沁县教育的昨天,资鉴沁县教育的今天,远瞩沁县教育的明天,起到服务当代,泽及后世的目的。

可以肯定,今天出版的《沁县教育志》,是一部比较有价值的专志。第一是有有标准的志书体例,全书共分18章60节,一章一个条目共有18条目。以条目贯串全书,形成全书的主线。每条目中又历史断代分明,使志书纵横清晰有序。每条目中纲目主从分明,使志书文中错落有致。第二是条目间的排序主次分明、史实的时间界定分明。主次分明,就是学生和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主体,排在序列的前面,其它教育以及师资、教科书、教学科目设置、教育经费、考试制度、教育管理机构等等,递次排在后面。时间界定分明,就是每种教育或某个学校,在不同时期,有其特定的名称不能混淆。第三是史实翔实。翔,表现在其他市县志书有的我们都有,他们没有的我们还有。实,表现在求真求实,不掺杂一点虚假的东西,史资来源必须有出处有佐证,书写必秉笔直书不妄加评论。第四是语言精练严谨。精练,表现在使语言达到“古文白话”,象古文那样“惜字如金”,没有冗字赘句,又象白话文那样通俗易懂。严谨,表现在用词准确到位。例如,有些县的教育志,把“编纂” 写成“编写”,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写”可以自由发挥,“纂”的意思是收(或搜)集资料加以考证后,象核辫子一样理顺编入志书,不经任何修饰,体现其编纂志书的求真精神和编纂原则,一字错用就词不达意,而沁县教育志基本上做到语言精练严谨。

本志续编过程中,得到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档案局、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和已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谢意!编写人员力求资料的真实和准确,反复核对、多方印证,使之再现历史本来面目。由于编辑人员水平有限,难免有误,敬请斧正。

《沁县教育志》编委会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