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蔬菜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本报讯 记者 王艳 冬日暖阳高照,进入冬季的沁县进入休整期,老百姓闲暇之余下象棋、打麻将已成为过冬日常。但是在故县镇的余凹村,可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杜高伟和媳妇正在大棚里摘西葫芦。

“下午超市的车就来拉菜了,得赶紧给人家摘好。”

“西葫芦现在多少钱一斤?”

“一块一斤。”

“再过段时间还会涨,最贵的时候一斤能卖到3块钱左右。”

采访中得知杜高伟原来是贫困户,在2017年已经退出贫困户行列。2016年春天余凹村党支部书记安明成立了沁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本村15个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安明告诉记者说,对于农民来说,如何在土地上增收才是根本出路。杜高伟和媳妇原先在邻村租了两年蔬菜大棚,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得知本村正在筹建大棚时,给自己争取了两个大棚,从2016年冬天到现在两年时间净收入达到10万元,不但早早退出了贫困户行列,还解决了两个儿子的学费问题。

跟故县镇余凹村脱贫致富的产业模式一样,南里乡唐村贫困户也因种植设施蔬菜脱了贫。贫困户温会军还在县城买了门面房,村里有基地,城里有市场,自种自卖,收益可观。

故县镇、南里乡是我县种植设施蔬菜的一个缩影,设施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我县本着“抓蔬菜就是抓经济;抓蔬菜就是抓产业结构调整;抓蔬菜就是抓富民工程”的宗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蔬菜产业化初具规模,正在向品牌化发展。为此,我县在设施蔬菜建设方面—手抓特色产业,—手抓市场品牌,以保障我县蔬菜建设稳步发展。

为了推进蔬菜标准化建设和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我县加大宣传力度。一是传授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二是设立宣传栏,宣传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技术。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标准化生产模式。同时,引导专业合作组织及业主大户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为此,大力发展省级园区,积极鼓励有基础的专业合作组织及产业大户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的经营管理,做为组织者、推动者。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发展设施蔬菜关键还是技术支撑,2018年培训双孢菇1000人次,蔬菜培训人次2000人次,力争做到乡有技术员,村有新能手,户有明白人。

2018年,县委、县政府及早出台贫困户的补贴政策,让贫困户利用扶贫产业发展资金,鼓励贫困户成立合作社、农场等。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利用扶贫资金相结合的办法,在漳源、牛寺、杨安、南泉等8个乡镇16个村发展双孢菇50000多平方米,在故县、南里、册村、新店、段柳、郭村发展设施蔬菜250亩,露天蔬菜3000亩,以设施蔬菜壮大产业,培养领头人,带动贫困户1800多户4500余人。

截至目前,我县现已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2000余亩,其中日光温室种植1000多座,占地4000余亩;日光温室闲置120多座,占地450余亩;春秋棚220多座,占地340余亩,双孢菇50000多平方,设施产业涉及全县的11个乡镇60个村,其中双孢菇涉及8个乡镇16各村。全县还建成了沁农丰、乐农、沁泰等6家近50000平米的连栋育苗温室和葆源、海州、乐农等11家公司50000立方米的恒温保鲜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