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激情燃烧的时光,短暂而绵长。1095个日子,牵着我的记忆,伴我走过三十年的沧桑岁月。
一方书香浸润的世界,狭小而宽广。不足5000平方米的天地,承载着上党老区北五县农家几代人的追求与梦想。
一群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在这里用青春和汗水,演绎着生命的芳华。
一首催人奋进的校歌,从80年代唱起,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
啊!沁县师范,我职业生命的摇篮,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曾几何时,我伫立在县城西街,面朝钉着“红旗路北侧49号”门牌的高大校门,久久地凝望。
曾几何时,我端详着毕业纪念册上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默默地怀想……
一切仿佛已经走远,一切又恍惚就在昨天。
1985年那个硕果累累的金秋,我以全县第一名的中考成绩,跨进了沁县师范的大门。成为一名当时几乎所有的寒门学子都梦寐以求的师范生。记得开学那天,我安放好行李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与好奇,便和几个同学一起,沿着石子铺就的林荫小路,兴致勃勃将校园的前前后后、角角落落看了一遍:——一幢新建的四层教学大楼,坐北向南。成为整个校园里最亮丽的风景。正前面,是直通校门的大操场。操场中央有一洼长圆形的积水池。深绿色的池中长满茂密的水草。偶尔有鱼虾在水面上嬉戏。操场四周砌有一级级平滑整齐的石阶。拾阶而上,穿过两旁新嫩的杨树林掩映下的宽阔的人行道,会看见几排青灰色砖瓦结构的平房,那是学生的宿舍。我班同学们的宿舍就在紧靠教学楼西边的过道旁。
和我一起报到的,还有来自本县及襄垣、屯留、武乡、沁源四个周边县区的100多名同龄的孩子。我们这批学生,在经历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埋头苦读和中考严酷的竞争筛选后,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沁县师范自1981年招收初中毕业生起点三年制师范类学生以来的第五届中师生。我们怀揣着跳出农门的喜悦和同样的理想信念,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编织起各自五彩斑斓的梦。
每天清晨,嘹亮的集合号会把我们从沉睡中唤醒。迎着初升的太阳;伴随着《运动员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沿着五千米环形跑道。我们像欢快的小鹿,在操场上奔跑跳跃。整个校园,都在蓬蓬勃勃的朝气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就连道边的小树,也在晨风中舒筋展叶,振臂摇枝。
夜幕降临,结束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学习后,大家三三两两,沿着操场四周轻轻散步,娓娓畅谈。谈理想、谈生活、谈对人生的感悟、谈对未来的向往。柔柔的夜风吹拂着我们的脸颊,使人倍觉神清气爽。学生宿舍的每个窗户里,都透出一缕缕明亮的灯光。不时会有一阵阵口琴或笛子的吹奏声飘出窗外,那是爱好音乐的同学还在加紧练习。九点钟一到,熄灯铃响起,几乎在同一秒钟内,各个宿舍的灯光相继熄灭。整个校园在一片温馨与静默中,沉沉入睡。
岁月无情,世事沧桑。时隔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当年的恩师们,早已青春不在。有的已退离岗位;有的则染病在床;有的甚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每每拿起毕业照,总能看到他们当年讲台上的风采,似乎又听到了他们的谆谆教诲。
三年里,同学们在真诚友善的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你替我洗衣,我给你买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微不足道,理所当然。我至今都忘不了学友候翠平、李淑英、姚先平等人,在我右脚被烫伤后,近一个月时间里对我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课堂上我们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场面;下课后玩耍嬉戏的笑声;运动会上拼搏争先的英姿;华山春游时互相搀扶的情景;还有毕业分别时,我们相拥而泣的感动……这些都成为我们内心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此生千金难求的财富。
三年里,是母校给予了我们专业而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厚广博的文化知识,给予了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职业素养。“三笔字”(毛笔、粉笔、钢笔)过关让我们练就了终身受益的生存技能,每年一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让我们拥有了值得骄傲的从业本领。1988年毕业季到了,遵照国家规定,我们被分配在本县较为偏远的乡村中小学任教。凭着出色的教学水平和卓越的管理才能,班里的一部分男同学,很快在所在学校老师中崭露头角,走上了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干部或学校管理者岗位。还有好多同学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我本人也在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恪尽职守,矢志不渝。多年站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讲台上,用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春风化雨般的爱心,送走一届又一届德才兼备的小学毕业生。并在当地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学作品。当然,我们中间也有转行到了其他部门,在其岗位上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更多的则年复一年地在僻远贫困的乡村,潜心从教,默默耕耘。把爱心献给山里娃,成为中国当下基础教育大厦中最底层的基石。我们用一生无愧无悔的付出与坚守,换得红花遍地,桃李满天。所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批又一批中师生,成为今天支撑家乡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是母校给予我们天高地厚的恩泽,也是我们对母校的馈赠与回报。
又是一年春色浓,满园桃李竞芳菲。我们坚信:乘着祖国改革发展的强劲东风,即将迎来七十华诞的沁县师范定会更加兴盛,更加辉煌。
好想重回母校,找回当年的自己,再看看花枝上新生的蓓蕾,听一听春苗破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