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光荣户李育波
2014年因缺资金、缺技术,李育波被列入杨家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凭着“一定要脱贫”的精神,在政府帮扶下,通过两年的自我发展,2016年实现脱贫。李育波同志身为贫困户,但对党和政府心怀感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主动创业就业,靠辛勤劳动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一是种田6亩,科学经营,年净收入3000元。二是发展养羊,2016年凭借“一户一项”产业项目养羊15只,2018年已达30只,年净收入5000元。三是积极参加护林防火,年收入1万余元。四是主动参加食用菌大棚产业技术培训,现已成为杨家铺村食用菌大棚产业技术骨干。五是利用生产闲余季节在镇内务工,年收入1万余元。2017年人均年纯收入已达到7500余元。为贫困户脱贫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李育波同志自强不息、不甘贫困,主动激发自己的内生动力,最终战胜贫困,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在全村树立了“我脱贫我光荣”的榜样。
脱贫光荣户董红卫
2014年10月董红卫被村民代表评定为精准扶贫户,但他心里觉得不是滋味,觉得别人在说三道四,自己也正值年轻,不干出点事业是不行的。可事实确实如此,首先没有确定致富办法,又无资金,一筹莫展之时,恰好县委扶贫工作队进驻本村,在第一书记与帮扶责任人及帮扶单位和支村两委班子多次商讨,并与贫困户逐一对接,分析每一户并制定脱贫计划,结合本人种植蔬菜的爱好,在2015年10月在第一书记大力扶持下,帮助蔬菜大棚的设计及资金的筹备和技术的培训等都按部就班的有序进行。蔬菜大棚于2016年6月正式建成,当年种植西葫芦获取纯利润两万一千元,人均纯收入达七千元,当年脱贫摘帽。2017年大棚纯利润四万元,本年还新装修了房屋,置办了家电及摩托车,还创办了双优 《蔬菜种植合作社》。
扶贫首先要扶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认为,资金扶持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培养贫困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没有钱不算贫穷,没有梦想才是真正的贫穷。
他深感自己是一名党员,更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大力发展种植蔬菜产业,自己有信心,能够带领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脱贫,为实现乡村振兴和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脱贫光荣户杜翠娥
杜翠娥是故县镇故县村一名普通村民,丈夫姜正伟15年前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全身四个大关节全部坏死,对于正值壮年的姜正伟无疑是晴天霹雳,对这个大家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对高额的医药费,面对孩子们上学读书……全家的重担就落到了杜翠娥一个人肩上。
“只要信心不倒,我家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这是杜翠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0多年来一个人操持家务,对于孩子们来说,她是既当爹又当妈;对于丈夫来说,她既是一名妻子又是一名保姆。为了维持这个举步维艰的家庭,杜翠娥想到了开豆腐坊,四处奔走筹到了起步资金后,起早贪黑经营,由于诚信经营,规模逐渐扩大,收入逐年增加。
2016年,镇党委、镇政府出台一户一项奖补政策,听到奖补政策后杜翠娥不等不靠,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购买小猪10头,有效利用豆腐坊生产剩余肥料进行喂养,目前已由2016年的10头小猪发展为30余头。为了满足养殖生产需要,今年豆腐坊扩大规模,同时还雇用一名劳动力进行帮忙,除实现自己稳定脱贫外还解决了一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我非常感谢党和国家,非常感恩社会,是党的好政策,使我家得到了重生。农村合作医疗让我看病得到了报销补贴,孩子们享受了雨露计划、大学生无息贷款,现在我住院看病全免费,医疗部门还发放免费的常规用药,县残联也给我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我家原来加工豆腐,政府又扶持我生猪养殖,经济有了稳定基础,原来一孔土窑洞政府为我家救助了移民适用房,我想也不敢想的三大难题政府都为我解决了”。姜正伟激动地说。
脱贫光荣户李国宏
李国宏,47岁,定昌镇东段庄村村民,和妻子有一对可爱的儿女。两人虽然有劳动能力,可供养两个孩子高校读书,生活压力还是很大,属因学致贫户。
多年来,以务农为主维持生计,农闲时外出打点零工贴补家用。随着两孩子考上大学开支日渐增大,家庭生活也开始走下坡路,生活异常拮据。
看到村里有好多贫困户无业,心里非常着急,他决定放弃外出打工,组织贫困户开始在村周围承包小型的房屋建造,带着村里5个同他一样的贫困户,组建了小工队,为别人修建房屋。这样的活并不容易,小到一毫一厘的测量,一砖一瓦的砌垒;大到房屋的整体构建。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白天上工干活,夜晚研究图纸结构,他成了村里起的最早、睡得最晚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的小工队略有起色,乘着精准扶贫的东风,他置办了三轮车,有了自己的运输工具和承揽工程的每件劳动工具,又有了新的贫困户加入,他的团队日渐加大,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现在的他,住进了新房,孩子也都顺利毕业,李国宏成了村里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但他的事业不会因此而止,因为他说是这份事业陪他度过了人生的低谷,他的周围还有很多的贫困户需要脱贫,他会继续坚持下去扩大队伍多纳入贫困户,早日脱贫奔小康,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致富光荣户栗利军
他具有勤劳的美德,更具有新时期农民的精明能干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只要认准的事,不管有多困难,必定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提起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新店镇峪口村致富的带头人栗利军。
栗利军,男,1989年出生在新店镇峪口村一个普通党员家,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每天起早贪黑、吃苦耐劳。从2017年开始发展肉鸡养殖,通过镇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成立沁县利尧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养殖技术和经验的缺乏,起初肉鸡养殖规模较小,之后在镇党委、政府帮扶下,他不断学习养殖技术,努力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更新观念,学会了养殖(鸡),成为了村里的养殖大户。通过近两年的自我发展,他的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家庭收入也逐步提高,走出了一条养殖致富路。
同时作为一名党员,他更是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大力发展养殖产业,他说:“我对养殖很有信心,我要先自己养殖成功,技术成熟后,带着其他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养,争取我们村所有的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他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抓好生产,做一名可以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共产党员。栗利军不仅是当地优秀致富光荣户,更是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农户代表。
致富光荣户王耀伟
是农民,也一样能致富
“咱是农民,没啥本事,只要好好干活,咱也能致富”。这是漳源镇乔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耀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王耀伟,现年50岁,性格开朗,墩实厚道,处事宽广,心灵手巧。不仅种地是把好手,干起泥瓦匠活也是有模有样。妻子更是温柔贤惠,忙里忙外闲不住,不是下地干活,就是外出打工。这夫妻俩虽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把小日子打点得有滋有味。
2014年建档立卡,由于耀伟家境贫困,被确立为贫困户。他上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两个儿子读书,妻子身体大病不多,小病不断,住着三间土土胚破瓦房,条件十分艰苦,经济相当困难。每逢阴雨天,夫妻俩更是发愁,唯恐房屋漏水塌方。孩子们每逢上学时,有时连饭钱也带不够。虽夫妻俩精明能干,但条件所逼,不得不面对现实。
近年来,党的富民政策落实,三农扶持倾斜农村,特别是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第一书记进村,包扶干部驻村,包扶责任人入户后,查实情,定计划,绘蓝图,政策扶贫,经济扶持,技术支持,农民如雪中送炭,贫困户如鱼得水。给农村带来了希望,给农民带来了福音,给贫困户带来了生的活水。
耀伟和其他人一样,抓住了机遇,彰显了才能。
首先,在原有土地的基础上租赁土地15亩,除种植玉米、高粱、谷子外,还种植药材2亩,线椒2亩。传统的种植加上科技经营,彻底改变了往日的面貌。
其次,自己打工学会了泥瓦匠手艺,只要有活干,就走村串户干泥瓦匠活。
第三,妻子农闲时也外出打工,挣个零花钱,以贴补家用。
几年来,两口子凭着勤劳的双手,夫妻俩一唱一和,一里一外,一农一艺,种粮食、种线椒、种药材,干得热火朝天,收入可观;拿瓦刀、弄石拳、干瓦工,给村里村外起房盖屋,又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早出晚归的劳动没有白干。几年间,夫妻俩奔波在乡间小路上脱了贫,致了富。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有压力就有动力,虽是贫困户,但人贫志不贫。耀伟两口子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凭着自己的泥瓦匠手艺;凭着厚道的为人处事走出了困境,翻了身。2016年,崭新的四间砖瓦房盖起来了。当一家人搬进新屋的一瞬间,他笑了,全家人都笑了。当村里人祝贺他时,他一直在重复着一句话,“咱是农民,没啥本事,只要好好干活,咱也能致富”。
的确,父母给的东西是有限的,凭自己的双手创造的财富是无限的。人贫志不能贫,是农民,也一样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