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八月, 气候温和宜人,记者随全市媒体“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采风团走进长治县振兴村,只看见,栋栋别墅楼在绿树的掩映中错落有致,折射着现代文化气息的休闲广场,繁花绿草装点的幽幽曲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百亩格桑花海每日吸引近千名游客观赏,气势恢宏的孝廉公园诉说着振兴村的日新月异……
“真没想到,我们村可以变得这么漂亮!”久居于此的焦大娘满脸笑容,“以前,我们这里就是一个穷乡村,进出村子都得爬山,我们除了种地没有任何收入;现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出门就是广场,民宿、农家乐每日客满为患,游客络绎不绝,我们生活更幸福了”。
但从前的振兴村,确实是远近闻名的穷困村。振兴村原名关家村,全村总面积6.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300余人,村民生活在落差100米的山坡与山沟里,由于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村民祖祖辈辈过着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增收难的苦日子。
如今,振兴村依托振兴集团,村党总支大胆探索,发挥优势,精准施策,从建设新农村实现就地城镇化,到转型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该村用十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具有振兴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民的小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3月27日,关家村在原村子下面比较平坦的地方新建别墅式住宅和单元楼569套。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居。由原来的一个小山村,合并了三个行政村,搬迁后的关家村更名为振兴村。
就地城镇化,是振兴村乡村振兴的鲜明特色。2007年,振兴村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该村投资2.2亿元,兴建别墅式住宅569套、标准化村民新居95套,实现了整体搬迁、新建。村内还配套了学校、卫生院、宾馆、超市、公园、广场、会堂,实现了学业医疗保障化、日常做饭燃气化、冬季取暖供热化、用电照明光伏化、垃圾处理无害化和道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目前,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72%,形成了“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溪水冬听雪”的美好景致。
采风期间,在振兴村采摘园里,出现了不少忙碌的身影。她们都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既是当地的村民也是采摘园的员工。袁慧芳就是其中一名,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来,她眉梢里都是掩不住的笑意,她说,自从村里开发了田园综合体建设,她们这些妇女也有了事干,日子是一天比一天过的好了。据了解,振兴村按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农艺博览等功能,采用“公司+农业+农户”的形式,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目前,该村已建设特色化农庄六处,规模化种植基地三处,农艺博览园三处,推出了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鼓励农民建设农家乐70余户,民俗酒店六处,民俗养生会所九处,容纳500人就餐的生态酒店一处。所有餐饮住宿全部以纯绿色原生态的菜品制作为主,有效吸引了周边旅客,已成为该村一大主导产业。同时,开通了市区至振兴的公交班车和旅游直通车,建起了物流中心和快递服务站。截止目前,该村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这段时间生意不错,好多人过来避暑,我家的客房都住满了。”农家乐老板娘李丽莉乐呵呵地说。
2010年7月,振兴村成立了长治县振兴鑫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6331亩,中药材种植、核桃经济林、油葵种植初具规模;绿化荒山3000亩,植树1335万株;建成了红色收藏馆、孝廉公园红色广场、槐荫寺、百家姓文化展示馆、中国名村文化展示馆等19个旅游景点;建设了智能温室连栋大棚和文体中心、集中供热、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了农民就地进城、劳力就地就业、孩子就地入学、群众就地就医、老人就地养老、产业多元发展、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十年来,振兴村先后解决辖区内及周边村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村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6500元到现在翻了四倍,达到26000元;由原来的一个小山村,兼并了三个行政村,流转土地四个村,土地面积3万余亩;职工人均收入翻了十五倍,达到56900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体闲乡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农业绿色产品示范基地、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一带一路精品文旅特色小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奖、2017中国农村影响力(300佳)排行榜第98位、中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2017年度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全国乡村度假示范区、中国避暑小镇、中国生态休闲乡村旅游胜地、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小城、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