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有机旱作农业——
通向现代农业的康庄大道
刘耀清

当今社会,不少农产品生产者感到卖不上个好价钱,农业效益低,增收幅度小,农民难致富;不少消费者感到花钱买不到好产品,吃的不放心。这两方面的供需需供矛盾,正是党和政府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所在,正是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初衷所在,更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所在。

有机产品是全球价格最高的产品,有机产品的价格一般是常规产品价格的一至三倍,甚至更高,生产有机产品效益高、增收快而且稳定;有机产品是全球最安全的产品,是产品品牌最高档次的产品,是消费者最放心的安全产品。实现了这两个农产品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过程,也就解决了供给者的产品价格、收入问题和消费需求者担心的产品不安全的问题。也就实现了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也就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干旱半干旱地区处于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区,自然地貌的缓冲带的隔离,阻止了外来的污染物漂移,保障了内在区域的环境净化;同时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区不利于建造工业企业,因而环境不易被污染,这就造就了有机产品生产杜绝污染的前提条件;干旱半干旱较高海拔的立地区位,光照充足、生态良好,有利于有机食品的生产。但作物生长必需的水土数量与质量,又次之于本区域的沟湾垣地,制约着有机作物的生长,影响有机产品的产量。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6月在山西视察时指出: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的路子,使有机旱作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习总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准确把握了山西的省情农情,深刻揭示了山西农业发展客观规律,以高度的前瞻性指明了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和前进方向,是我们抓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意见》指出:加快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发展的唯一路径和正确方向,是我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立足我省资源禀赋,破除农业发展制约瓶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保障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农村绿色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

为此,全省确定了先行打造“一市五县30个片”的有机旱作农业典型。“一市”,就是长治市。

《意见》指出:着力创建以长治为代表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突出抓好长治市12个农业县、市、区绿色有机封闭式示范区创建,完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开展“太行有机小米”等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在封闭化示范、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为此,长治市政府作出决定:率先创建“创建全国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沁县自在其中。

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就是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强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按照原料基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监管全程化、生态优良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建设一批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着力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绿色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先进、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

实施有机旱作农业,有机是说生产出的有机产品品质和品牌,旱作农业技术是说保障生产出有机产品品质的配套技术,是一个旱作农业配套技术为生产出有机产品品质提供条件,有机产品的品质为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效益的因果关系。

这样,坚持有机产品品质品牌,坚持有机旱作技术到位,通过旱作农业的技术工程的保障,有机旱作的现代农业目标就会实现,现代农业的品牌就会铸就。

实施有机旱作农业配套技术,就是要按照土壤、集水、种子、生态、技术、农机六个方面,实施六项基础性工程:

一是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坚持用地和养地结合,通过平田整地、筑坝排洪、整修地埂、加厚土层、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通过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要紧紧抓住农田基本建设、深耕深翻和增施有机肥料这三个重要环节建设基本农田,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造成“三保田”,创造有机旱地农业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

在此基础上,通过深耕深翻和增施有机肥料,杜绝有机生产违禁物品的投入,保障健康的物质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功能,强化旱地农业高产稳产的这个核心。通过秸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割青沤肥、养羊卧地等措施,大量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健康养分和营养水平,强化有机旱作农业的基本功能。

发展有机农业,对土壤生态具有改善作用,通过合理的施用有机肥、微生物菌剂、酵素,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益菌群密度,进而改善土壤微生态系统,缓解土壤旱情,实现有机旱作。

二是农水集约增效工程。因地制宜建设集雨补灌设施。适地筑坝,拦截雨季降水,旱季提水灌溉农田。建设旱井、旱窖、蓄水池、人字闸等小型集雨、蓄水设施,有效集蓄降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因地制宜推广防蚀固土蓄水、秸秆地膜覆盖保墒、生物节水、沟垄种植、免耕少耕、深翻深松等技术措施,增强抗旱节水能力。

大力加强旱地农业高产稳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技术体系的综合作用。主要是:耙耱保墒。在秋田深耕施肥壮垡蓄墒的基础上,搞好耙耱保墒,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推广抗旱优良品种;合理轮作,用地养地,实行轮作倒茬,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三是有机循环发展工程。推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构建农作物—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肥料—农作物等上下游互逆的循环链,实施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环境为依托,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粮、林菜等高效林业立体模式。建立林业加工—木屑—食用菌—培养基—饲料、肥料等产业链。

围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保护生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努力实现废弃物处理资源化、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

四是旱作良种选用工程。围绕特色产业与土地资源的相匹配,选择抗旱节水、适合机械化、抗病抗逆、省肥省药的资源节约型新品种,对试验成功的,加大推广力度和基地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提高新品种应用水平。

五是农技集成创新工程。深挖传统技术精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力量,广泛开展有机旱作新农艺探索研究、试验、示范。

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艺,因地制宜推广间作套作、秸秆覆盖、全膜双垄沟播等广适性技术,以及小麦探墒沟播、玉米探墒机播、渗水地膜谷子穴播、马铃薯起垄栽培。扩大适宜农艺技术的应用面积,提高技术贡献率。

六是农机配套融合工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探索高效适宜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努力促进农作物耕、种、收、管、防全程机械化。在杂粮、林果、蔬菜、中药材、休闲等产业优势区域建设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区,推进农机化新技术新设备的示范应用,不断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

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探索“有机旱作技术+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实现技术集成应用、特色产业培育、严格标准生产、农业生态建设、名优品牌培育、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

走有机旱作的路子,实现有机与旱作的最佳匹配和相互促进,围绕有机进行旱作物质与技术的投入,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通向现代农业彼岸的康庄大道。

实施有机旱作的耦合互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四大体系:

一是构建产业体系——形成系统工程的结构骨架

根据当地的资源属性和传统优势,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产业结构,把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一二三产业附加值作为主攻方向,由追求数量向质量转变,由单一农业向多元化农业转变,使农业的观光、体验、休闲、文化和有机农产品的数量、品质、生态都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市场拉动力,推动有机旱作农业领域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滚动发展,不断提高产品市场、休闲市场、旅游市场等农业整体素质、整体效益的竞争力。

二是构建生产体系——形成系统工程的动力支撑

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生产手段,优化农业生产匹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是构建技术体系——实现系统工程的标准保证

用现代农业武装农民,培育现代职业技术农民,组织农民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农业,保护和提升土壤质量,保障安全投入,严格过程管控,确保有机标准和操作规程到位,为高品质的有机产品产出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和管控保障。

四是构建经营体系——保障系统工程的运行 大力培育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现代职业农业队伍;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的利益双赢,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构建四大体系,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通过龙头企业经营主体的带动,农户进入产业基地阵营,基地通过合作社的法人资质与龙头企业齿唇合作,实现小农经济向市场化农业的跨越;所产产品通过龙头企业的加工、品牌塑造、市场运作,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货币交换;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稳定的基地产出,获得源源不断的原料源泉,创建占领稳定的有机产品市场的雄厚基础;企业再通过有机产品的品牌效应,实现高端市场的高端附加值,农民生产的有机产品也就随之而获得稳定的较高价格。这样的相互双赢成效,有利于农民、基地、产业、企业效益和动能的螺旋式提升,达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提升与发展的目的。所以,有机旱作农业是通向现代农业的康庄大道,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的捷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