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姚凤明:只要肯动,脱贫不是梦

每天早晨6点钟,在县城南街食品厂园内,唐村枣糕被慕名而来购买的人围得水泄不通,这家枣糕米软,枣多,没有任何色素和糖精,香味十足,特别好吃。男人叫姚凤明,今年53岁,妻子温菊芬今年44岁。每天早上,夫妇两人驾驶着一辆简易三轮摩托车,拉着满满一车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枣糕,从唐村赶到城里,卖出这一车的枣糕。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如果不是经历了四年前的那场灭顶之灾,这个家庭是美满幸福的。

2014年7月的一天,温菊芬在老院子里生火做饭,患有癫痫病的她在灶台边就发作了,顿时,熊熊燃烧的火焰把这个不省人事的中年妇女紧紧包围,等到家人发现赶到的时候,温菊芬已经被烧的面目全非,火速拉到长治二院治疗,经过多方会诊,温菊芬的命保住了,但是,除了脸,全身上下被烧得惨不忍睹,至今为止,温菊芬身上下没有一块皮是完好的。

同年九月,丈夫姚凤明在从唐村到南里集市上送枣糕的途中,被一辆大车追尾,发生严重车祸,在医院做了左小腿截肢手术。就这样,原本生龙活虎的夫妻两人,一夜之间,成了两名重度残疾人。更雪上加霜的是,截肢后的姚凤明不幸又患上了脑梗,左臂也严重受阻,行动更为不便。

生活的不幸一时间把这对中年夫妇压得喘不过气来,亲戚和邻里都为他今后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而深深地担忧。

身体残疾,种地和打工深受影响,到底该怎么办?如何才能活下去?姚凤明和温菊芬整日眉头紧锁着,眼泪不知道流了多少。

“我们还没有七老八十,还不至于到了靠政府救济才能活的地步,我父亲一辈子靠做枣糕为生,耳濡目染,我就寻思,我们何不利用现有的资源,重操旧业?把这个手艺传承下来,还贴补家用,维持生活。”说干就干,姚凤明夫妇马上行动起来。

于是,每天早上三点钟,闹钟准时叫醒熟睡中的夫妻俩。起床,开火,把头一天泡好的精挑细选的软米面一层一层细细的撒在笼屉里,然后厚厚得铺一层上好的大红枣,然后再铺一层面,再撒一层枣,以此类推,九十度高温下重复着这一项工作。为了准确把握枣糕的口感和甜美,姚凤明头顶绑着探照灯,更加仔细的辨别枣糕的纹理。半个小时,枣糕出锅了。温菊芬一个人端起60多斤的蒸笼,把蒸好的枣糕倒扣在三轮车的铁皮桌面上,盖好笼布,两个人用手使劲的拍打压实,抹一层植物油,继续拍打,直到枣糕磁实服帖。装好遮阳伞,带好一天的干粮和水,再备好衣服,六点钟准时出发。

十五分钟的车程,三轮车停靠在早市,络绎不绝的人群慕名而来买枣糕。中午时分,一车的枣糕几乎就卖得差不多了,姚凤明两口子就近去附近的快餐点吃一碗炒饼,爬桌子上午休一会,不到两点钟,枣糕就卖完了,一天下来,除去成本,可以赚150块钱,一个月下来,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日子好了,生活有盼头了。这对残疾夫妇不等不靠,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执着的追求,在自食其力的道路上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用残缺的躯体为全家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魏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