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之舞
7月4日上午,在沁县杨安乡文化站,我们看到了精彩的一幕。69岁的李俊峰手握刻刀灵巧地飞舞,小巧薄脆的蛋壳,在他的手中,如同坚硬的石头,这里雕雕,那里刻刻,深深浅浅,勾勾画画。在薄薄的蛋壳上,一幅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近处一叶扁舟,远处层峦叠嶂,平静的湖面上渔翁摇着船桨划向远方……
令人惊讶的是,李俊峰并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美术和雕刻训练,从小喜爱画画的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完全凭自己爱好、悟性和执着自学成才,在蛋雕艺术上自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李俊峰与蛋雕艺术结缘纯属偶然。在2009年的一个秋夜,他看到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正在播放制作蛋雕的节目,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有着深厚的篆刻和绘画功底,第一个鸡蛋就刻得很成功,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李俊峰也从此开始了他的蛋雕生涯。为了获得更多的创作素材,李俊峰购买了大量的绘画、书法等方面的书籍,还让在北京工作的长子买回来整整一大箱有关蛋雕制作的光碟;为了获得更多的认同,他不耻下问,请朋友、邻居一起欣赏并提出意见。
如今,李俊峰的右手中指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手背上也叠加着刻刀留下的伤痕,但二百多件蛋雕作品却给他带来了无数的自信与欢乐。蛋雕作品种类繁多,有人物肖像、花鸟山水、诗文字画,主辅相衬十分得当,惟妙惟肖斗艳争芳。李俊峰最得意的蛋雕作品是56个民族人物和108个水浒人物,个个神情逼真,眉眼纤毫毕现,令人叹为观止。“难度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肤色,你必须体现每个民族肤色的特点,再一个是人物的面部表情,一个民族一个样,不能重复,这需要平时的观察和积累。”李俊峰说。
李俊峰的蛋雕作品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工艺技法含微雕、浮雕等传统雕刻手段。这些年来,他的作品已先后在全市非遗保护成果展、首届山西文博会、首届长治艺术节、首届长治农合发展博览周等诸多大型展会上展出,观者无不赞不绝口。李俊峰说,在他的眼里,每一件作品都是会说话有生命的精灵“寂寞”之旅
蛋雕,就是雕刻者用刻刀在蛋壳上把所要表现的内容雕刻出来,它集书、画、刻于一体,是其它艺术媒介无法替代的一种雕刻艺术,极具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据考证,蛋雕艺术起源于明清时期,当时民间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于是就有一部分人摆摊设铺,专门卖染成红色的鸡蛋,称其为“彩蛋”。后来,商贩们又在彩蛋上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以图生意兴隆。如今,人们用刀具在禽类蛋壳上刻绘图画或文字,形成了蛋雕艺术品。
几年下来,李俊峰技艺日臻娴熟,雕刻过的蛋壳大到鸵鸟蛋,小到鸡蛋,甚至还有又薄又脆的鹌鹑蛋,雕刻手法有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雕等十余种。“一件作品看似简单,但都要经过选蛋、打孔、清液、构思、画样、刻轮廓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步都有讲究,丝毫马虎不得。”李俊峰说,一个简单作品的完成需要7至10天左右,复杂的作品要耗费一个多月。
提起蛋雕,李俊峰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蛋雕功夫在手上、活儿在眼上,用的是“巧劲”,拿捏的是“分寸”,必须“心、手、刀”合一,每一刀都要恰到好处,这种劲道和感觉说不出来,只能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刻的多了自然会找出门道来。
蛋雕高手,必须先是书法、绘画的高手。想成高手,必先耐得住寂寞,选择了蛋雕,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苦,也选择了坚持。耐得住性子,也扛得过寂寞,成了李俊峰的“职业修养”。在李俊峰的眼中,蛋壳是特殊的艺术载体,蛋雕是特别的艺术语言。他用全部的热爱,在一枚枚蛋壳上将中国的传统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游刃于方寸之间。把雕刻融入生活,让生活充满雕刻艺术,李俊峰怀着一颗沉静之心,慢慢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梦想之路
2018年,蛋雕入选长治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俊峰的喜悦溢于言表。“蛋雕技艺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李俊峰的蛋雕作品完全是纯手工打造,这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蛋壳,更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蛋雕作品,李俊峰自信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
随着时光的流逝,李俊峰越来越迫切希望培养蛋雕传人,形成生产、制作规模,并向精品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更好地传承这种独特艺术。在杨安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他牵头成立了沁县俊峰工艺品制作专业合作社,以期让更多人认识蛋雕、了解蛋雕、喜欢蛋雕,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村民,带领大家走一条文化产业致富路。
在高效率、机械化的工业社会中,传统手艺日渐式微。然而,批量生产的工业品让人怀念手工品的独一无二以及其蕴含的温情,手艺人身上散发的专注、忍耐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如今社会更显得弥足珍贵。李俊峰觉得自己要“修炼”的路还很长,零点几毫米厚的蛋壳,方寸之间,还有万千世界等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