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产业做到实 脱贫有门路
——定昌镇大力发展产业助力脱贫纪实
井娇

本报讯:近日,记者走进烟立村沁县吉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整齐干净的白色大棚沐浴在阳光中,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走进大棚里,看到一个个戴着“帽子”的小白菇从菇床上悄悄地探出了头,烟立村支书、主任张宇飞正在采摘,他动作娴熟,往下一摁,轻轻一扭,小小的双孢菇就脱离了菇床。而在另一边的工作室内,三个妇女正在给双孢菇去蒂,处理后的双孢菇将直接销往福建。

“双孢菇一年长两茬,我们现在有7个棚,每个棚每茬能出菇5000斤,市场价每斤2.2-3元,利润非常可观。”正在去蒂的阿姨王爱平高兴地向记者算了笔经济账。

2016年9月,在定昌镇镇政府的指导下,沁县吉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合作社按照“村委+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全村77户175口贫困户把产业扶贫资金86万元全部入股合作社(村集体占股20%,贫困户占股70%,合作社占股10%),抱团取暖壮大特色产业发展。通过“联企”经营、吸纳贫困户务工、享受年终资产收益红利等多种模式,去年贫困户175人人均分得半年红利440元,村集体收益8500元,实现了集体经济破零和贫困户产业收益“双赢”。

“我们不仅组建了专业合作社,也形成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格局和‘订单+技术支持+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节约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而且为了保证稳定增收,贫困户脱贫后仍可继续享受3年收益分红,除了分红外,合作社还吸收贫困户在社内打工挣钱,贴补家用,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张宇飞告诉记者。

“这种做法把我们这些贫困户联在一起,抱团取暖,互助合作,我能在合作社打工挣一份钱、入股分一份钱,而且还不误自己种地。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不但能脱贫,而且致富也没问题。”王爱平眉飞色舞的说到。

在镇政府的帮扶下,在全体贫困户和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双孢菇种植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今的烟立村,双孢菇大棚已发展到7个,种植面积达6800多平方米,真正实现了小蘑菇、大收益。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正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屹立在我县脱贫攻坚的大潮内。

将扶贫资金变股金,是定昌镇创新产业脱贫的生动一例。在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期,定昌镇深挖当地产业扶贫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脱贫致富发展新路。为拔掉穷根,定昌镇抓住问题导向,积极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扶持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科学合理分配扶贫资金,以扶贫资金为引导,吸收社会资本和个人加入进来成立农民合作社,以一引十,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以产业发展动力激活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在具体工作中,创新了产业扶贫“三种模式”,强势精准“拔穷根”。

资产收益扶贫,贫困户有了保底收益。

以财政扶贫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建立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定昌镇党委、镇政府积极推广“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将产业发展资金160万元注入鹏胜肉鸡养殖公司,建设标准化养殖大棚5个,年产120万只。以年收益的15%分红24万元,带动19个村225户600名贫困人口增收,每人每年分红400元以上。

“鹏胜公司与合作村的村委会签订合同,每年12月分以总股金10%-15%的收益用于保底收益,镇政府根据扶贫资金量逐年增加投资,增加带动贫困户数量。这样一来,原本分散的扶贫资金变成一眼‘活泉’,企业得到了资金支持,发展加快。贫困户得到了保底收益,脱贫有路。其次,在3年内,带动贫困户脱贫后,总股金自动转为村集体股金,贫困户股权转为该村集体股权,保底收益计入集体收入,实现村集体经济有稳定收入。”定昌镇镇长张瑞向记者介绍到:“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一举多得,多方共赢。”

股权纽带激发四方活力,合作社让贫困户“抱团取暖”。

近年来,定昌镇以整合资源,形成扶贫合力作为脱贫攻坚抓手,让贫困户在发展产业中脱贫致富。贫困户以资金入股,参与产业经营,(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