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打工仔返乡致富 小鹌鹑孵出大产业

本报讯 记者 魏堃 五一劳动节,对于册村镇南尧上村的鹌鹑养殖大户王建来说,是忙碌和开心的。每天早上天刚刚亮,王建就和他的伙计们早早来到养殖场,打包好鹌鹑蛋,从太原过来的鹌鹑收购商已经等候多时。近年来,鹌鹑养殖成为了南尧上村不少农户致富奔小康的“聚宝盆”。

从返乡创业的打工青年,到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场老板,38岁的王建花了不到3年的时间。其背后成功的秘诀就是——勤劳、诚信和坚持不懈。

图为工作人员在整理待销鹌鹑蛋

早些年,初入社会的王建只身前往南方打工谋生。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让这个从村里走出来的年轻人刻骨铭心。他开过出租车、搞过销售、架过高压线……但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每次回家过年,第一感觉就是穷!”谈起自己的回乡初衷,王建感慨。2016年,自己被乡亲们选为村主任,更坚定了他一门心思回乡创业的热情,“摆脱贫困,不仅仅是我自己脱贫,还要帮助和我一样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找准创业的路子,是面临的第一个难关。”王建告诉记者,他考察过养猪、养鸡等多个项目,都觉得不很理想。

邻冀家凹村之前有河南的老板来投资鹌鹑养殖,但是因为人们的意识淡薄管理技术欠缺,这个项目中途就夭折了。王建心想,能否在这个基础上,让鹌鹑养殖起死回生?于是,他专门去河南鹌鹑养殖基地考察,发现养鹌鹑技术比人们想象的要简单,从雏苗到生蛋只需45到50天时间,投资少见效快,而且在长治周边县区,鹌鹑养殖几乎是空白地带,极有市场潜力。

2016年7月,王建用自己打工攒下的所有钱购买了5000只鹌鹑幼苗及必要养殖设备,在南尧上村一个远离公路、水源和人群聚集地的僻静山坡,开始了自己的鹌鹑养殖事业。“刚开始胆子小,资金也有限,鹌鹑苗少产量小,从外地来的客商多,供不应求。”王建回忆起创业初期,嘴角不禁泛起一丝苦笑。自从养起来鹌鹑,王建每天起早贪黑,与“鹌鹑同吃同住”,多次实地考察大型养殖场,不断积累经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摸清了销售渠道。“去年我一共养了5个棚共12万只鹌鹑,一天能产鹌鹑蛋大概1800—2000斤,每斤收购价5.5—6元不等,一年下来,除去工人工资和所有的开销,保守能赚50万。”王建心里这本账算得很明了。

“自己富不算富,乡亲们一起富才是富。”王建秉持着这样的观念,在扩大鹌鹑养殖的基础上,不忘带动村里的贫困户。53岁的赵玉兰就是南尧上村人,每天早上7点来工地,重点负责一个棚的工作,给鹌鹑喂食、掏粪、挖蛋一系列流水,赵玉兰干得得心应手。“一个月能挣2500块钱,还不耽误家里种的10亩地,俺们心里高兴!”赵玉兰难掩心中的喜悦。在王建的鹌鹑养殖基地,类似赵玉兰一样的工人大概10个左右,王建为养殖场工人开具的工资均高于市场平均,同时他还零利润为周围想要养殖鹌鹑的村民提供幼苗,教给他们养殖技术,并且定价收购鹌鹑蛋,他的目的就是在村里多培养几家养殖规模超过1万只以上的鹌鹑养殖大户。

谈及以后的打算,王建表示,10月份准备扩大规模,争取养到20万只鹌鹑,推广全机械化操作,完善产品深加工,继续壮大鹌鹑养殖销售产业,扶持带动南尧上村更多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