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垃圾分一分 环境美十分
——漳源镇先试先行推进"垃圾分类"

开篇的话:美好的城乡人居环境,既是"留住绿水青山"的应有之义,也是打牢"乡村振兴"的生态基础,更是老百姓舒适感、幸福感的切实来源。今年,我县遵循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作为改进城市管理和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实施"分类减量、源头追溯、定点投放、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全县开启一场如火如茶的活垃圾分类绿色热潮。

近日,漳源镇固亦村迎来了一群特别的成员——"分类垃圾箱",村民们发现,这些垃圾箱和以前的垃圾箱不太一样了,他们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是"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及"其他垃圾"。记者获悉,这些分类垃圾箱的到来,标志着漳源镇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启动。

漳源镇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模式,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特色划分了七大片区,初步设定固亦村、安家岭村、乔村、漳河村,漳源镇村为试点,以分类垃圾桶为标志,掀起了农村的"绿色革命",这是一场涉及农村建设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农民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固亦村作为漳源镇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于4月25日全面推行垃圾分类,该村按照"户分类、组保洁、村转运,镇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引导农户按照可回收、有害及其他垃圾三类分类投放垃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保意识,科学处理生活垃圾,改善乡村环境。

"城市里都分不好,更别说是农村了,这个事情难度太大了!"在刚开始推行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时,固亦村有些村干部特别没有信心。

"刚开始在农村地区实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难度的确比较大,然而,我们觉得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分不好,怎么样想办法让他们习惯用自己的方式来分,这很关键!"漳源镇乡党委书记冯宇介绍说。很多时候,不是老百姓不分,是由于百姓不知道怎么分,拿着垃圾不知道丢在哪个桶,索性随便丢一个拉倒。所以怎样分类最容易让百姓接受并付诸于实际行动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郭万成是固亦村的垃圾分拣员,也是宣传员,他每天都要挨家挨户地检查垃圾分类,还经常上门示范具体操作,并讲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听的多了,我们也了解到垃圾分类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感受到自己是垃圾分类最大的受益者,自然会用行动支持,现在扔垃圾前我会先想一下,到底该放进哪一个桶。"从"懒得动手"到"自觉行为",固亦村村民董飞的话道出了垃圾分类村村民的共同心声。

生活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有实现资源化回收利用,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固亦村重新设立了垃圾处理中转站,村内垃圾每周三、六将箱内垃圾清运到垃圾处理中转站,镇环卫队统一处理垃圾。不可回收垃圾进入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采用生物制肥方式处理;可回收垃圾,运往工厂变废为宝;有害垃圾运至垃圾填埋场作无害化处理。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好,废物也成宝"……而今,在漳源镇各村,关于垃圾分类宣传的标语随处可见。这背后是乡村环境的巨大改变、村民卫生意识的大幅提升和镇村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

"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绕不开垃圾治理这道坎,我们希望广大群众能够积极响应号召,立即行动起来,学会掌握垃圾分类有关知识,改变随手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支持和投身我镇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活动,在全镇掀起一场全民参与、全民行动的垃圾革命。"冯宇说到。

井娇 温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