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从泄密事件看保密防范
——对近年来窃密、泄密案例的分析

保密与泄密相伴而生,此长彼消。分析泄密事件,研究泄密发生规律,有助于提高保密防范水平,有针对性地做好保密工作。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泄密案件进行框架性分析,试图总结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一、近年来泄密规律分析

(一)泄密事件的发生与国际斗争、敌我斗争形势密切相关。保密与泄密的较量,说到底,是国际政治斗争、敌我斗争的反映。中外关系变故、台海局势紧张时期,往往是泄密事件多发期。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仍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对情报信息的战略需求大幅上升。情报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和利用,已成为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某些敌对势力把中国作为最大的异己力量和主要对手,全方位加强对华情报窃密活动。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窃密活动增多,情报活动频繁,已经发生的窃密案件也都反映了泄密事件发生的这种趋势。

(二)军事、外交领域是窃密的恒常重点。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外交、军事秘密的觊觎。我国外交战略、国防建设和"杀手锏"武器装备的发展情况,早已成为境外情报部门的重点目标。如,某间谍采取承揽工程等手段窃取我军事秘密案、某机关干部向某国间谍组织长期提供我重大决策秘密和重要情报案等。近年来,敌特机关在这一领域花费的"本钱"更大、筹码更高。如,为得到我中央文件、领导人事变动情况,某外国公司长期不惜花费大量报酬和"顾问"费用,通过我国的公司人员非法获取我大量国家秘密。

(三)窃密手段多样,在愈发重视高科技窃密的同时,并未放弃传统、人工的窃密方式。一方面,境外情报机关广泛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情报窃密活动。间谍卫星、微型窃听窃照器材、加密遥控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情报搜集活动。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垄断地位,在外销设备中做手脚、安后门,制造安全隐患。窃密与反窃密斗争越来越具有高科技抗衡的特点。另一方面,境外情报机构从未放弃传统、人工的窃密手段。境外情报机关深知,无论技术多么先进,也了解不到对方脑子里所想的,间谍卫星拍不到办公室里的研究过程,这些都要靠人力的情报活动搜集。

(四)"官方"窃密的同时,积极发展"民间"窃密组织。某外国情报组织制定的对华情报方针指出,凡是能够运用公开、合法手段搞到的情报,就不用秘密的手段去搜集,以便腾出力量进行更深、更隐蔽的情报活动。境外组织的情报人员有的以经贸、投资办厂、旅游等公开合法手段为掩护,进行窃密活动。他们积极推行"雇员当地化",用高薪聘请我政府官员为"顾问",雇用我离退休干部为"联络员"。某西方国家已形成了民间化的情报组织体系,该国的许多商社都进行情报活动。有的国家还利用在我国设立的各种"中心"、"基金会",实施国际学者交流计划等,开展渗透和情报活动。

二、保密防范的问题与不足

(一)思想麻痹,保密意识差。通过对泄密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少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基本的敌情观念和保密常识。有的领导干部在家人面前和公共场所随意谈及国家秘密;有的涉密单位保密审查形同虚设,参观、交流来者不拒;有的内外不分,认敌为友。2001年10月,某单位在打扫地下室库房卫生时,由于缺乏基本的保密意识,将存于库房的大量涉密文件、资料卖给废品回收人员,造成严重泄密。某研究所一位外籍人士,经常以借阅图书名义从内部资料室借阅内部资料和秘密文件,甚至把资料、文件带到宾馆,有的资料还复印。这些都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正是这种麻痹和松懈,给窃密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二)管理不到位,保密制度不落实。有些机关单位保密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落实。近年来,反映在这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2004年8月,在对某涉密公司进行保密检查时,发现大量涉密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连接,严重违反了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的有关规定。某部门将有关绝密文件用特快专递进行传送,严重违反保密规定。某省委一干部擅自将涉密计算机与互联网相联,造成泄密。

(三)保密应急响应迟钝。主要表现在:不少窃密持续时间长、隐藏深、危害大;泄密发现、报告、查处不及时。有的间谍隐藏达15年之久。有个单位在绝密级文件丢失后,直至次年9月才向有关部门报告,至找到该文件,失控达1年零2个月。

(四)泄密惩处不力,标准不统一。个别地方和部门,出于本地、本部门利益,对泄密事件敷衍推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责任人处理,避重就轻,得过且过。

三、有针对性地做好保密防范工作

(一)重点是做好人的工作。重视人的工作,是国际上保密工作的"通则"要求。美国联邦调查局有一个掌握核心机密的200多人的名单,为了防止他们泄密,有专门的保护措施,不准他们与外国人接触。近年来,境外情报组织日益向我党政军机关渗透,采取"打进来、拉出去"的办法,对我内部人员拉拢、腐蚀。对此,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和警惕。当前,尤其要制定和加强涉密人员管理的规定,尽快研究解决涉密人员无序流动和"脱密期"流于形式的问题。

(二)关键是完善、落实保密制度。靠制度管人、管事。泄密事件的发生与违反保密制度须臾不离,这是所有泄密事件的共性。同样,减少泄密事件的发生,也要在完善制度、落实制度上下功夫。从对历年的泄密事件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国家加大对军工企业和国家统一考试管理力度、各项相关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后,这两个领域的泄密事件明显呈下降趋势。要通过制度建设,切实解决保密制度"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老问题,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三)重视高技术的发展,依靠高技术手段抗衡窃密。高技术抗衡窃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防范;二是检查。当前,我国信息科学技术整体落后,保密技术发展与保密工作面临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保密技术检查手段相对落后,对已经存在的泄密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另一方面,保密技术防范能力较弱,管理措施主要靠"禁止"和"封堵"。发展保密技术,当务之急,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密技术产品和检查工具,尽快改变高技术产品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四)构建泄密预警、应急机制,加大泄密督查、惩处力度。要建立保密工作预警、应急响应机制,研究境外情报机关的窃密动向,及时、果断、高效处置泄密事件;要建立泄密事件危害评估机制,对重大泄密事件进行危害评估;要统一标准,规范执法行为,统一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严肃查处泄密事件。

◎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