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杞柳丝丝富路长

和风微荡,柳绿花红,正是春耕好时节。

这些日子,沁县新店镇小王村的杞柳种植基地里,每天都荡漾着欢声笑语。老乡们正忙着趁新购进的杞柳枝还没有完全萌发,尽快插到肥沃的河滩地里,这些小小的杞柳枝条可寄托着大家脱贫致富的希望。

如同沁县的大多数村庄一样,小王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且紧邻208国道,交通和农业生产条件都十分便利。然而,小王村也和大多数村庄一样,面对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劳动力外流的情况,全村530多口人,而在村里的常住人口也就200多,目前尚且有24户贫困户。

到今年年底全县实现省定贫困县脱贫摘帽是近年来沁县工作的重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让老百姓寻找并掌握可持续的增收产业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高投入的设施农业小王村搞过,但资金、技术、管理都让这些年过半百的老乡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都这个岁数了,瞎种点庄稼,够开支就成了!”老乡们的话略显颓废,但也满含着无奈,毕竟对于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来说,掌握一技之长并不容易,况且大家本身对于风险抵御的能力就相当脆弱。低投入、见效快、风险小,这样的产业对于老乡们来说最为适宜。杞柳能够在小王村落地生根,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杞柳是一种多年生灌木,当年栽植便可以生长出三到四米长的杞柳条,以后逐年增加产量。细长的杞柳条是柳编制品的上好原材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柳编制品早已从簸箕、箩筐等农具发展成为花篮、桌椅等家居用品,且市场十分广阔。

去年,小王村引进智森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在村里投资,并成立了沁县森杞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一千亩土地,用来进行杞柳种植,期望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能够改变老乡们的观念,培育一项富民产业。

他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于去年在村里种植杞柳800多亩,吸收30多户农户为合作社成员,直接带动10多名贫困人口足不出村找到来钱的路子。

58岁的任之清家有六口人,负担比较重。去年,听说有公司来村里投资,他第一个加入了合作社。“试一试嘛,想要过上好日子,总得去努力,去奋斗。去年一年光在合作社挣了一万多吧。”老任将自己家的7亩地以每年55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合作社,而自己也在杞柳种植基地打工,主要做些除草、打芽、栽植等相对轻松的活计。“年龄大了,能够在自家门口挣到钱,这就相当不赖了!”任之清对于目前的状况很是满意。

试种的第一年,小王村的杞柳获得了极大成功。每亩密植的杞柳有25000多株,当年就生长出了1500多公斤杞柳条,按照一公斤1.6元的价格,每亩收入在2400多元,而到了盛产期,每亩杞柳条的产量可达2500公斤。“主要是当年种植当年见效,风险不是很大,管理比较粗放,所以很适合老百姓经营。”小王村党支部书记王耀伟说。

成功的示范能够激发无限的活力。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今年小王村的杞柳种植基地又扩大了近百亩的规模,村里的老乡争先恐后地来到合作社打工,并期望自己也能加入。

老百姓的观念有了转变,事情就容易多了。合作社今年又将闲置的新店粮站给租了下来,计划在这里进行杞柳制品的编制。“光卖初级产品利润小,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还是少,将地里的农产品变为高附加值的商品,真正带动一方百姓致富,振兴一个朝阳产业才是我们的目标。”合作社负责人曹彦军说。

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