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沁县节令习俗
刘玉录

沁县旧时的传统节日,一年十二个月中几乎月月都有。来源传说、饮食习俗、礼仪形式、娱乐、禁忌,各自有别。择几个略作表述。

春节,以往俗称过大年。是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其实,一入腊月,节味就渐入渐深了。腊月初一,称"咬灾节"。前一晚睡觉前,就把盛有炒豆的升子或碗放在睡觉的枕头边。初一早上醒来不说话,一般都在被窝里。前天晚上准备好的炒豆抓一把吃,最少要吃够七颗,说可以免除一年之中一切灾难。腊月初五,喝五豆米汤,五豆米汤是小米加五种豆类(小豆、江豆、绿豆、眉豆、滚滚豆)熬成的稀米汤,有条件的人家再加点花生仁、红枣。初八吃腊八粥,沁县北乡比较贫穷,腊八粥就是一顿小米焖饭。腊月二十三祭灶神,这天,家家给灶君老爷上供,有条件的供麻糖等。咱北乡就是把一碗稀米饭供上,然后上香,烧黄表纸,等香头落地后,把烟火熏了一年的灶君老爷像剥下来烧掉叫灶爷爷上天。过去,人们把灶君老爷看作是"一家之主",为灶爷所贴的对联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企望灶神老爷给自家带来吉祥。年近腊月,大人们就吩咐自家孩子,年近腊月,可不敢瞎说八道,大人们平时动不动就好发脾气的毛病,也收敛了许多,女人们洗碗涮锅也变的小心翼翼,生怕碰坏或打碎盆碗之类东西。当地人有个俗语,比喻人忙时说:"比腊月家还忙!",确实一年忙,可进入腊月更忙,家家要推碾上磨,发面蒸馍,打扫、剃头(过去讲究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糊窗、做豆腐、买办(买办除了买过年所需外,每年一定要买二个碗,寓意来年添人进口)。到了除夕,家家户户要吃手捏油糕,有条件的油炸,没条件的油扒,有包糖的,包菜的,包豆的,各式各样,就是春节早上也要熘一个油糕,寓意人家一天比一天好(糕)。中午贴春联,贴春联更麻烦,过去不像现在街上有卖春联的,买上就能贴,得自己买上红纸请人写,而且村里会写的人不多,人们对贴春联也比较讲究,大门、中门、家门内容不同,牛圈、马圈、羊门、碾磨、鸡窝、猪圈各有写法,就是买几张年画,也要配上相对应的对联。还有门神、土地、灶神、财神、天帝、牛王、马王、巧娘、孔子、神主等都要配上相应对联,所以是一项既复杂又棘手的工作。除夕之夜,女人们除了准备吃喝外,还要为一家人准备穿戴。男人给各路神佛上供、上香,最后放炮,叫"安神炮"。放炮后,人们不再出门,外面成了神的世界。大年初一早上,男人早起,先把门开一道缝,点燃一个炮,从门缝扔出去,叫"开门炮",才开始打开门出去放鞭炮,然后再依次给各路神佛上香,一般是从家到院,先家神(神族)后外神,没神族人家写个全神牌位。女人们起来做饭,叫孩子们起床、洗脸、梳头(洗脸不叫说洗脸,叫抹脸,因洗和死同音),然后男孩给孔夫子,女孩给巧娘上香。完毕后给本家族上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贺其得岁,希望小辈长命,最后才回来吃饺子(就是在最困难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有的人家没白面,拿上红面搅点榆皮面也要捏成饺子),喝年酒。早饭后,以各家家族同去给先人上坟,回来后去本村亲朋好友家拜年问好。然后从初二起走亲戚,姥姥、舅舅、姑姑、姨姨直到十五才算结束。

正月初五,破五。因五和无同音,初五不叫初五,叫"破五",寓意是破无。把这几天的垃圾送到村外十字路口,叫"送五穷",寓意是送走贫穷,迎来富贵。

正月十五,元宵节。沁县北乡不吃"元宵",吃油糕,古语:"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油糕,东家给我吃大火烧。东家叫我打圪垃,我上地里日鬼他"。吃元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也只是个别人家买来尝鲜。挂灯笼,观灯、猜灯谜,闹社火,搞各种文艺活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稔。

正月二十,小添仓。吃油炸糕,古语:"小添仓,油糕香,老添仓,磨粗糠"。这天要把水缸水担满,在水上放一灯盏燃烧,然后上供、上香,晚上睡觉前留下一条缝,叫饮马,古语:"忽嘟忽嘟饮马来,黄米小豆驮家来,小豆放在囤里头,黄米放在瓮里头",寓意来年增产增收,顺顺当当。

正月二十五,老添仓。吃丝窝头。表示消停日子快结束,该准备春耕、备耕工作了。要祭"五谷神",家家用谷面,捏成谷、麦、茭等农作物状庆贺,希望有个好收成。做法是:头天晚上把面和好,捏好,放锅里烧开水后,熄火,第二天早上起来蒸熟,叫"丝",吃时酸甜可口。晚上还要用柴灰在院子里圈一个大圈,称"粮囤",再用柴灰溜成各种杈、耙、木铣等场上用具。预示本年大丰收、大囤满、小囤流。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要吃油糕,青年男女都剃头理发,并要舞龙灯,闹社火。

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门上插艾(初一插单艾,初五插双艾,挽艾要早起大阳不出来挽,老百姓叫天不犯红),给小孩四肢上、肚子上拴五色线,叫"禁五毒",男女青年特制香布袋(内装香草、艾叶)。父母去看望出嫁闺女叫"送端午"(拿粽子),女儿看望父母叫"望夏"。

六月六,"羊胡节"。这天要宽待羊工,蒸面羊羊,祭祀山神,祈求牧羊平安。

七月七,七夕节、乞巧节。来源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这一天,未出嫁女子要向七仙女"讨巧"。

七月十五,鬼节。要上坟,要为使唤了一年的牧口(马、牛、驴、骡之类)做一顿好饭,添草加料。古语"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饱饭",还要给牛角上、小牛尾巴上挂彩,表示农民对牲口的爱怜。

八月十五,中秋节。吃大饼,烤月饼,吃月饼,送月饼,寓意家族团圆。晚上,待到月亮升起来后,把月饼及梨、苹果、葡萄等摆在院子中央炕桌上,上香磕头祭月亮爷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分食月饼,并听老人们讲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九月九日,老年节。要吃荞面,古语"九月九,荞面角嘞咬一口",这一天也是老年人的一个节日,提醒老人们年纪大了,天气凉了,多保重身体。后演变为尊老孝老节,子女给老人买礼物等。

十月一日,祭祖节。要上坟为祖先送寒衣。

冬至。吃羊肉饺子。过去说法,过冬季吃羊肉饺子不冻耳朵。也是过去私塾先生教书一年的最后一顿饭,这天,主人家要摆宴席请先生吃饭,并商谈下年应聘事宜,后演变为尊师节。也是一年收成完结之月,要敬神灵,唱大戏,舞龙灯,闹社火,庆贺丰收年景,预祝来年取得更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