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脱贫摘帽 决战决胜
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帮扶工作典型案例
扶贫扶志扶品德 到村到户到心间
——贫困户张秀清的脱贫事迹

“俺养的猪今年出了三栏了,一年除去一切开支,纯收入有两万元。”近日,沁县册村镇南尧上村村民张秀青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对前来调研的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党委书记、院长乔艺玲说,“多亏了咱沁县师范、多亏了你们帮忙落实“一户一项”,要不俺老两口哪能像现在这样风光呀!”

学院工作队在张秀清家入户调研

以前的张秀清,是一个靠种地为生、地地道道的农民。夫妻二人都是过六十的人了,虽然身体还算健康,但无劳动能力。一个女儿正在读大学,这些年为了筹集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张秀青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不说,还欠了不少外债。一个儿子,虽在外务工,也仅能自食其力,帮衬老人十分有限。2015年,张秀青一家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何帮助张秀青尽快走村困境并脱贫致富,成为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驻村工作队的心事。2016年,当听到张秀青有养猪的想法,但没有技术时,驻村工作队队长杨玉伟几次登门,耐心讲解国家扶贫政策,认真分析养猪产业市场行情,在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张秀清本人还是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后,更是鼓励他挺起腰板干一番事业,在村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经过扶贫工作队的多次鼓励引导,张秀青终于觉得办养猪场大有胜算,增强了创业信心,并开始张罗养猪建场。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积极帮助落实“一户一项”脱贫资金,联系信用社协助贷款,再加上张秀青东拼西凑的两万多元,仅仅2个月,一个存栏50头规模的养猪场就建成了。

为使养猪场能实实在在产生经济效益,工作队长杨玉伟鼓励张秀青积极参加相关培训继续“深造”,成为养殖“土专家”。高峰期,张秀青的猪棚里有母猪、仔猪、大中猪50余头。经过粗略估算,一年张秀青卖出商品猪70多头,除去饲料、仔猪成本、工资等支出,净赚两万多元。赚了钱,张秀青首先还清了贷款,并把附近村民的借款全部归还。

现在的张秀清,是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村里的能人。他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条件好了,女儿大学毕业了。他还张罗着来年给儿子着在城里买套新房。作为一名老党员,热心村内事务,关心集体。他还是村里的水利员,义务承担村内医疗、养老保险的缴纳的任务,2017年换届被村民推选为村民代表。现在尝到了创业甜头的他,心底萌生还出一个大胆的念头——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和他一起脱贫,共同致富。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我的养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再加上村里好多贫困户也想跟着我养猪,所以我想试一把。”从“让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如今的张秀青正忙着四处筹措搭建专业猪舍的资金,谋划着他的养猪事业的发展蓝图。“以前我一没技术二没钱,真不敢折腾,可现在我知道只要把政府给的政策用好,再加上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帮忙,我有信心干好!”

“扶贫先要扶志”,贫困群众既是扶贫的实施主体,又是直接受益者,激发扶贫对象的内在动力,就是激发他们摆脱贫困、致力创业的梦想。要把激发贫困群众自发、自愿、自觉的致富愿望,作为扶贫的重要举措,通过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等途径,扶持一批有想法有干劲的带头人发展特色产业,用贫困群众身边的典型教育人、说服人、引导人。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贫困群众立足自身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他们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

“越是到了脱贫攻坚最后的关头,越是到了啃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的时候,我们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激发贫困群众自身的致富动力和能力是治本之策。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领导干部带头、脱贫人才领军、驻村工作队保驾护航。”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党委书记、院长乔艺玲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