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文明花开别样红

(上接一版)秩序治理工程“三大工程”。下发《沁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方案》和《沁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各工作组职责》,将文明创建所涉职责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人。

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活动中,县委书记卢展明亲自担任创建工作总指挥,县长张宏伟担任第一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十二个工作组和创建活动办公室,分别由四套班子领导担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华兼任办公室主任。

一场凝心聚力、积极作为、奋力突破的攻坚之战在全城打响。

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创新举措,完善城市功能,规范城市秩序,提升服务水平,满怀豪情地投入各项创建工作中,汇聚成创城工作的强大合力——

市政园林中心投资2000余万元,利用一个月时间全面改造人行通道、花池景观;定昌镇各社区摸排出35条城内小巷道,全面进行硬化白化亮化;市场局深入3000多个各类经营店铺,监督规范经营行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招聘80多名自愿者维护街道秩序;环卫中心进一步增强保洁力度,千方百计保证垃圾不落地,日产日清;共青团、妇联、县文明办先后发出倡议,动员全社会投入文明创建行动。在大家的合力推动下,大街小巷无不洋溢着浓烈的创建氛围,每一块LED显示屏,每一辆公交车、出租车,都滚动播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创建标语;各窗口单位纷纷开展“学雷锋”便民服务竞赛;全县千余名社会志愿走上街头,宣传创建理念、开展“学雷锋”活动,纠正不文明行为……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支持创建的浓厚氛围。在一次社会问卷调查中,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居然达到98%。

滴水穿石,聚沙成塔。每个单位、每个团体、每位市民的“微行动”,最终铸就了沁县的大文明。

长效机制成“文明之重器”

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养成需要一辈子的努力,一座城的文明开化也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让人们的行为习惯都文明起来,更多的还需要制度规范,需要长效机制。

近年来,沁县在文明创建活动的同时,狠抓了城市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建设。首先,主体责任明确,刑责有司,管理规范。多年来,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无序停靠、乱写乱画等问题是困扰城市管理者的老大难。沁县的解决办法是以城管、环卫、园林三个职能单位为执法主体,与县城4000多家临街单位和门店签订“三包责任书”,监管力量按街道包片到人,网格式管理,街道上的乱象一扫而光。其次,完善监督机制,领导包街,督促到位。实行领导包街文明创建新机制,26名副处以上领导兵分13组,两人一条街及若干巷道,对责任单位和责任区内环境卫生、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市场秩序、绿化景观、市政设施等进行严抓强管,做到重大问题及时决策,重要工作及时部署,具体事务协抓共管。第三,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实时抓拍,公开曝光。在电视台、报纸、网络设立文明创建专栏,镜头对准问题,公开挑毛病。今年六月份,一个职能单位和两家医疗机构因创建不力被新闻曝光,单位主要领导面对全县公开道歉,立即整改,最终后进变先进,成为创建先进单位。第四,不断提高管理标准,创新形式,提升水平。今年一次性投资九千多万元在全县实施了“天眼”工程,不仅县城街道监控无死角,就连乡镇村庄路口都一览无余,全县社会秩序、治安管理手段实现新的飞跃。

手段的创新是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责任感增强了,管理的缺口堵上了,制度的短板补齐了,文明的脚步就更近了。

“好人效应”撑起“文明脊梁”

春风送暖人屠苏,省级文明县城评选竞争激烈,沁县能够脱颖而出,“沁县好人”功不可没。近年来,我县持续开展“爱我沁州、共建水城”百名“沁州好人”选树活动、“践行榜样精神、弘扬好人文化”诗歌朗诵电视大赛、“身边的榜样”征文大赛等系列好人学习宣传实践活动,全县形成了荐好人、赞好人、学好人、帮好人、做好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人民好公仆老支书龚来文、情洒三尺讲台的好教师曹建设、用爱撑起一个家的好女儿赵雪莲、勇救落水儿童的葛永峰……为我们树起了一根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道德标杆,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好人文化、好人精神在沁州大地扎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6年以来,沁县2人入选“中国好人推荐”,1人荣获“中国好人”,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1人荣获“山西十大孝星”,1人荣获“感动长治人物”,10人入选长治市“当代乡贤”,146人获得“长治好人”称号,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和文化象征。

从硬件建设到公共设施,从人居环境到道路交通,从居民收入到社会保障……在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进程中,我县留下了一个个蝶变的华丽瞬间,让城市的魅力不断得到升华,让文明之花在沁州大地璀璨绽放。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不断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打造文明沁县、生态沁县,使文明县城创建成为一张靓丽名片。”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