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平城的历史,您就会发现她的名字里渗透着沉甸甸的历史演变经历;您就会发现她是一座非常短暂的历史临都的名称;您就会发现她是一个战乱纷飞的产物,更是一个鲜卑占领中原的遗弃物。
相传在北魏时期,孝文帝的改革遭到了鲜卑贵族旧势力的竭力反对,盛怒之下孝文帝决计迁都南下,以彻底摆脱旧势力的干扰,巩固自已的统治地位。于是号令班师,挥鞭南移。择吉日,鸣礼炮,一股鲜卑铁骑从北部大同出发,驰骋千里,一路厮杀,一路凯歌,由北向南进犯中原。当拼杀到此地时确已人倦马乏了。将士们厌战情绪高昂,纷纷要求其首领驻足停战,休养生息。其中有一位军师阴阳风水造诣很深,也确有怜悯将士之情。故而趁将士歇息的间隙骑马在周围十多里四处张望后,感觉此地山水独特,地势非凡,便下马步行方圆五、六里实地考察,确认此乃风水宝地,可以屯驻。既有将士的厌战思驻,又有军师的风水决断,首领只好采纳,便下令在此屯驻,并以实呈报魏孝文帝。孝文帝经反复考量决定建城设都。为了使将士及后裔永记大同,故而起名“平城”与大同齐名(大同当时就叫平城)。经过数年大兴土木,一座初具规模的国都便应运而生。各项机构相继成立,行使着国家的权力,完成着国家的使命,还与周围小国陆续建立起外交关系,互相往来,互通有无,互利互惠。此时此地,一扫过去的荒凉与寂寞,取而代之的是建筑恢宏,鳞次栉比,人声鼎沸,街市繁华。各种接待,各种活动,各种赛事接踵而至。为了适应需要,故而在城南三里处设有千余亩大的赛马场,以便各诸侯小国来此赛马。在距城五里的西北处一块近三百亩的土地上设立了校场,专供训练兵士和军技表演比赛。为了便于晚间训练或比赛,在校场西近半里地的高丘上竖有百米高灯。在城南一里多远的两个土沟里分别设有大小审判堂,是专门审理案犯的必备场所。在城西约七八里的大山沟里设有监狱,专为关押犯人所用。而且还专为接待各国使节和本国国王、大臣们出行筑造了官道,并还分大、小官道,意在因外国使节的级别高低和本国官员大小之分所筑之道。可见当时的官僚等级也较森严。在距城二里外的西面一块百亩沃地里,国王还为自已选定了阴宅,准备在此入土为安。此外还曾有过在城南十华里的一块开阔平地按南北走向修建一个面积约方圆五华里的阅兵场和修筑一座规模宏大的阅兵楼的宏伟规划,可惜因了魏孝文帝继续南迁定都洛阳的重大战略决策的硬性实施使之变成了-张废纸。
随之而来,这个稍纵即逝的临都很快就失去了她的威风和辉煌,而留给现在的仅仅是一些流行千年的传说,以此证实曾经有-个临都的存在。但可怜临都竟然只存在一个年头,作为缓兵之计的她连只字都未留在历史的记载之中,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了个一干二净,只是遗留的地名的存在还不时地能勾起后人对她的追忆。昔日的城池经千年演变成了一个仅有四、五十户的小村庄。因“平城”这个名字曾有过的辉煌,故立村时仍然沿用“平城”命名,给这个小村庄戴上了非常耀眼的光环。昔日的监狱因当时叫“狱里”而改用谐音“峪里”也命名了一个在此地建立的小村。昔日的赛马场也变成了千亩粮田和茂密的树林,但常有一些踌躇满志的人们站在地块边久久回味着当年跃马驰骋、叱咤风云的比赛场景,也在搜肠刮肚地想象当年勇猛将士横刀立马的博击风度。昔日的大、小官道也被漳石公路所取代,而行走公路的多数是平民而非官员独霸。昔日的古校场早已被“校场坪”的地名而代之,成为了灯杆角村的“粮囤”。但是在昔日校场高灯的东北方向不知何时建立的一个叫灯杆角的村庄,使人们把灯杆角与校场坪联系的非常紧密而世世代代地延续下来,使多少后人一提起校场坪和灯杆角眼前就晃动着古代昼夜军训、厮打比武的雄壮画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古老的平城临都已被历史的巨浪荡涤的杳无踪影,曾经的辉煌已全然变成了古老而神秘的传说。现在的周围村民时不时地在茶余饭后还会谈起这优美古老的传奇话题,他们既为这块土地曾经拥有辉煌而骄傲,更为古老平城临都被历史淹没而惋惜。而现今的平城村座落在古老临都的废墟上,吸吮着这块风水宝地的灵气,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辛勤地耕耘着并不太肥沃的土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平城儿女。除陈布新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把她装扮得更加秀丽迷人,风光无限。您看,村后坡地上布满了枝繁叶茂的黄梨树和核桃树,春夏碧绿成荫,秋天果实累累,像是一道多彩秀丽的锦缎屏风,不仅起到了阻挡风沙、调节气候的作用,也为平城村增添了靓丽的风彩,更为平城人民栽下了殷实的富根。远望村前百亩杨树林挺拔高大,像是筑起了一堵宏大的绿色照壁,实为办起了一个绿色银行。近看村前湿地肥沃,是村民种菜的良田,水渠纵横,阡陌交错,春天小葱、大蒜、菠菜嫩绿葱笼,长势喜人;夏天黄瓜、西红柿悬吊枝头,相互争宠;秋天南瓜、金瓜个大腰圆,笑露姿容。村外漳石线、平景线为村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进县城,上漳源,下郭村驱车仅用十几分钟。村内街道整洁,庭院亮丽,楼房修葺一新。村东明代古庙保存完好,庙内既有神龛、神像,还有抗日英雄纪念碑。古庙双利用,蕴古又含新,整日香火缭绕,拜神者、凭吊者络绎不绝。本村村民世代和谐,文明向上,敦实勤劳,安居乐业,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演绎着平城的改革、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