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342户33599人,179个贫困村。截至2016年底已脱贫3835户11336人,未脱贫8472户22162人。计划2019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摘帽”。
五年来,沁县扶贫办扎扎实实干事,为民服务,使全县的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8.6%下降为2016年底的16.8%,并代表山西省成功接受了国务院的脱贫成效考核,为全省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做出了沁县应尽的贡献。
引导产业脱贫,筑牢产业支撑
五年来,我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发挥农业龙头企业集聚的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确立了“企业+基地+贫困户”、“企业+政府+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园区+贫困户”等“企业+”扶贫模式。紧紧围绕“五有”目标,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门路的措施落地,合理布局,精准施策。
特别是在打造形成的“五种三养”特色产业扶贫体系(“五种”即沁州黄谷子、酿酒高梁、设施蔬菜、中药材、油用牡丹种植;“三养”即肉鸡、生猪、肉牛三项养殖)的基础上,2017年又新发展沁州黄谷子1万亩,总规模达到了10万亩;新发展高粱1万亩,总面积达到了5万亩;新发展蔬菜1500亩,总规模达到了5000亩;新发展中药材1万亩,总面积达到了3万亩;肉鸡、生猪、肉牛三项养殖年出栏新增460万头(只)。目前,全县种植油用牡丹面积达到3.6万亩(潞安集团已和农户签订种植合同),辐射带动贫困户9273户,三年内县财政共每亩补助1000元,三年后每亩可增收3000元以上。
2017年,紧紧围绕57个贫困村退出和8000个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目标,继续引导产业脱贫到村到户,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突出龙头企业带村、能人带户作用。狠抓“五种三养”项目落地,突出抓好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即每个贫困村的带动主体以紧密、半紧密联结方式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应达到50%以上;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贫困村要达到县贫困村的30%以上;达到“五有”目标(村有产业、有带动主体、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技能),力争实现57个村都有主导产业,并覆盖贫困人口60%以上,加大整村脱贫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确保57个村水、电、路、医疗、卫生所、活动场所全面升级提档,达到退出标准要求。项目资金抓紧拨付。
易地扶贫搬迁扎实有序推进
我县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任务为2429户65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2225户5914人,同步搬迁204户604人。截止目前,2016年23个移民点709户2018人主体已全面完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已基本完善,已入住95户320人;2017年34个移民点734户1803人已全部开工,其中18个移民点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2016年移民搬迁完成双签680户1752人;2017年移民搬迁完成双签610户1188人,双签率达到83%。已拆除旧房183户。
图为晋汾高粱定单收购
创新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再掀高潮
我县在全市率先探索,由潞宝金和生公司和三家银行(信用联社、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合作,创新实施了肉鸡养殖“1558+”金融扶贫模式(“1”为一年扶持1000个贫困户;第一个“5”为5年时间;第二个“5”为每户贷款5万元;“8”为金和生公司按贷款的5万元给予贫困户的固定比率资产年收益8%,即4000元;“+”为政府扶贫给予的贴息部分2000多元也由贫困户享有)。其中:贫困户带资入企金额5560万元,受惠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1112户;贫困户自用自贷金额518.7万元,受惠贫困户数203户,超额完成今年5450万元的小额信贷任务,力争全年发放小额信贷过亿元。
采取超常举措,攻克深度贫困
我县共有11个深度贫困村(省定8个市定3个),对于深度贫困,坚持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带头,组织扶贫、农业、林业、卫计、教育等部门联动,打好攻坚深度贫困组合拳,打赢深度贫困攻坚战。
图为沁州黄谷子种植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每年不低于1.6亿元。按照深度贫困人口每人配套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0.5万元的标准,财政专项列支688.5万元用于脱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应保尽保。
图为次村乡大田蔬菜
实施搬迁奖补举措。于2018年底全部完成我县11个深度贫困自然村338户861人整体搬迁。对已确定的移民房建设2017年全部开工。移民点土地征用、规划、设计、监理费用财政包底解决。9月底前全部签订“双签”协议,明确搬迁新居半年内旧房腾退拆除奖励标准(人均1万元);提高同步搬迁补助标准,自2017年起,每人补助由原来的1.2万元增加为1.5万元。旧村生态修复要重点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优先发展经济林,优先布局光伏扶贫项目,抓好林地确权和林木管护。同步推进产业就业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在产业奖补原定奖补标准上再上浮30%,涉农资金整合优先满足深度贫困村移民点基础设施配套。
图为土豆喜获丰收
产业扶持和基础设施倾斜。产业扶持:重点对整村搬迁的4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省级深度贫困村)在县出台的《关于建立脱贫攻坚奖补机制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的实施办法》中原定产业奖补标准上再上浮30%;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相关配套后续产业:一方面对拆迁复垦后集中连片的旧村耕地采取土地入股,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模式,发展梅杏、核桃、吉祥果等经济林,种植连翘、中药材和小杂粮等;另一方面,对零星、散落的深度贫困村民改变传统的在原址附近发展种、养殖业思路,转而在搬迁后新址附近将村民安排到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务工或利用规划建设的临路门面房发展商贸产业自主创业,带动搬迁农户参与经营就业促进增收。基础设施:加大土地、项目支持力度。足额保障深度贫困村建设用地,土地增减挂钩级差收益优先用于基础改善和公益设施建设。交通、水利、生态保护等项目优先向深度贫困村给予政策性倾斜。涉农资金整合优先满足,利用今、明两年内全部完成11个深度贫困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做到应保尽保、应享尽享,确保贫困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图为徐阳生态鱼产业
有效化解“支出型贫困”。扶贫切块资金用于为贫困户上缴大病补充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人28元),实现全覆盖。落实大病分类集中救助,对我县57个退出贫困村的患大病贫困人口实行免费住院治疗,提供一张陪侍床,对患者及1名陪护人员每人每天提供15元的用餐补助。截至目前,经县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95人(县医院53人,中医院42人)所需经费共计135万元,除按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80%(108万元)予以报销外,个人负担的20%(27万元)全部由县财政兜底解决,实现贫困人口看病就医“零”负担。
图为漳源镇万头猪场
统筹多式扶贫,推进综合扶贫
光伏扶贫上,采取企业融资、整合涉农资金注入方式加大光伏电站建设。2016年建成的13个村级光伏电站已全部完成并网实施,并按照《沁县光伏扶贫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之规定执行收益分配:80%的收益用于保障村内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低保、五保等),解决重残、大病、年老体弱等深度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保障,每户每年收益不低于3000元;20%的收益用于开展村内小型公益事业(如村内道路维修、环境卫生整治等)。2017、2018、2019年规划的171个村级光伏发电站共计39兆瓦、814户分布式户用光伏已报省里待批,县级当前也正在申报的一个2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建成后,按贫困人口数量享有财政扶贫资金股份分红收益权,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低保和五保户每年可保证收益3000元以上,生活相对困难的贫困户户均收益也在1000元以上,实现贫困村光伏扶贫全覆盖。
扶贫搬迁移民房
教育扶贫上,今年,落实学前教育资助政策650名,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1797名,高中阶段免学费政策253名,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政策93名。目前,考入二本B类以上的应届大学生正在申报中。
健康扶贫上,全面推行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平台结算政策,今年以来受益贫困人口达297人。为贫困户2800户7100人提供了乡村医生乡村干部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为因病致贫贫困户办理慢性病大额门诊393人。新建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29个。
“1558”模式分红
生态扶贫上,今年以来全县20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共完成荒山造林40240亩,退耕还林2500亩,园林村绿化5个,劳务总收入达到735.8万元,带动贫困劳动力459户595名,惠及贫困人口1485人。聘用贫困劳动力担任生态护林员60名,可增加劳务收入72.9万元。
走马岭乡村旅游
就业扶贫上,建立扶贫对象就业需求信息台账,加大对用工单位和企业岗位征集力度,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与龙头企业对接。特别是今年2月14日,举办了长治市2017春季招聘暨劳务输出大会沁县专场,报名应聘者达到80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5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5人。以贫困劳动力为主体,按需求开展了“沁县保姆”家政护工、种植养殖、刺绣工艺等就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培训,不断引深贫困户千村万人就业培训。今年以来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43名,输出贫困劳动力44名,全县务工就业的贫困劳动力达到4100人。
科技扶贫
兜底扶贫上,积极贯彻落实农村低保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的政策措施,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贫困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2017年,计划脱贫人口中有841户1607人享受农村低保兜底保障政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待遇应享尽享。
光伏扶贫
电商扶贫
修建中的扶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