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这对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干部刘汉寿来说,可以说是盛大节日,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他的家乡我县漳源镇口头村锣鼓喧天、彩旗猎猎,热闹非凡,“柳仙庙”的故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县宣传部、文化局、老干局的领导都来参加揭牌仪式。
说起“柳仙庙”的故事”,从挖掘整理到汇总上报再到申遗成功,十多年来,老刘可以说是贴上时间,贴上精力,贴上钱财。
1999老刘退休后,步入了夕阳红的大军。但他没有像大多数老人一样,在家含饴弄孙、打扑克、下象棋,而是选择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这一年,老刘加入了县老区促进会,担任起了网站宣传工作,当时年纪大的他根本不懂什么电脑,好学的他买了一些关于电脑和网络的书籍,边学边看边做笔记,在电脑上操作实践,经过不懈努力,老刘打字,排版、建网站样样精通,从“电脑盲”成了“电脑通”,成了老促会的骨干,多面手。这也为老刘在挖掘整理柳仙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口头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上级部署收集整理口头村文化遗产,村干部找到了老刘。当时的老刘还不太明白什么是“非遗”,但想到能为家乡尽一份力,老刘欣然接受了任务。
通过学习,老刘对柳仙庙有了更深的了解,柳仙庙形成久远,弘扬孝道与感恩文化,广为流传,影响甚远。老刘懂得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我们历代先祖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想,不能让这样的民间好故事日渐消失,一定要想办法把柳仙庙的故事留下来:“为社会和子孙留下一笔财富。”老刘更加坚定了研究柳仙文化的决心。一支笔,一个记事本,便成了老刘的全部行头,白天他走村串户,查阅资料,把听到一个又一个有关柳仙的传说故事记录下来,晚上再加以整理。
就在查找柳仙资料刚入门,2005年10月,老刘在省肿瘤医院检查,从梨状窝切片中查出癌细胞。这对老刘可以说是不小的打击,在与病魔的抗争中,他更感到生命的可贵,更加忘我的投身到挖掘柳仙文化的事业中。查阅资料、走访调查、挖掘整理,老刘克服种种困难,2014年《柳仙庙的故事》终于全面系统的整理完成,共计8万多字,进一步弄清了“柳仙”的来历,以及柳仙因宣传孝道有功,被封为“玉枢右宰开玄宏教真君”的资料,并将柳仙的著作《孝顺歌》和《训女孝歌》全文刊录于本书中。对弘扬中华民族关爱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对构建和睦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书中还介绍了柳仙庙会及两次重修柳仙庙的情况,刊载了改建三益庙(即柳仙庙)碑文,并对“神柳”进行了解读。
2014年,老刘把《柳仙庙的故事》上报县文化局,文化局于2016年又转报市文化局,在多方努力下,2016年11月,《柳仙庙的故事》进入长治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并颁发了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2017年5月,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石波说:《柳仙庙的故事》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孝道与感恩文化,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沁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非常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类繁多,是一座蕴藏及为丰富的宝库,需要更多像老刘一样的人去挖掘整理加以保护。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老干部局局长冯云鹏说,老刘虽已耄耋之年,但依然发挥余热。他用自己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激情化作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用自己的善行义举诠释了“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