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兴人由距今6000多年的远古文明走来,七米大灰坑震惊世人。”册村漫水的七米大灰坑证明了先商族阏伯在此处族居的历史事实。这是王中庆老人用了三十年潜心查找、考证的成果。
王中庆沁县册村镇乌苏村人,现年75岁,潜心研究沁县历史,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沁县的历史往前延伸了4000年。
“别人家都是大把大把地往家挣钱,他是大堆大堆地往家里堆书,家里除了书,啥也没有。”王中庆的爱人跟记者说,可他就是愿意干这一件事情,也许对于王中庆老人来说,书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王中庆,1961年入伍,在部队从事文秘工作,转业后回到沁县,先后当过食品厂厂长、汾沁联营重点工程项目负责人,直到1992年,调入沁县史志办,王中庆才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历史的长河中,潜心研究,其中有苦涩、有家人的不解和反对,但王中庆都不为所动,苦涩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人的一生能够找到自己的乐趣,享受其中,更为生长的这片土地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就无怨无悔,不白活一回。”秉持这样的信念,王中庆一件事坚持了三十年,并且为沁县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史诗财富。
1992年到1999年期间,王中庆参与编撰了《沁县志》,编撰期间发现了“阏与”二字,从此走上了研究沁县先商文化的道路。史学家普遍认为“阏与”是河南省归德府的商丘。王中庆查阅史料“阏与”有多种读音,山西林业专家王大曾(号阏与居士)和阎锡山秘书王怀奇(号阏与山人)老家都是沁县册村镇乌苏村人。漫水村有个地方叫阏与阝圣,而先商族祖先供奉的火神阏伯,史学家叫阏伯,本土人也叫阏伯。然,多年来一直受到史学家的争议,直到2012年,沁县召开的先商研讨会上,王中庆的研究才得到部分史学家认可。王中庆不畏权威,不畏争议,坚持事为依据,把沁县的历史文明向前延伸了4000年。
研究历史不但要忍受寂寞和孤独还要有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精神。1985年,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大任是沁县人,对家乡的历史遗迹特别重视,委托当时的山西大学教授靳生和来沁考察。靳生和开着吉普车跑了一个星期无功而返,走之前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王中庆。王中庆刚开始骑车穿梭于沁县的各个乡镇,后来,得了脑梗,只好改走路。每天背上水和干粮徒步寻找。在新店镇的古城村和牛寺乡的南涅水村,来回跑了无数趟,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王中庆在新店镇的古城村发现了晋国的石刀石斧、绳纹陶片,古城曾经是晋国在那里的行宫,古城就是在商周文化的遗址上修建的。
三十年来,通过阏与和古城的研究,王中庆搞清楚了乌苏、册村、樊村、青屯、德胜沟等村的村名来历;通过先商民俗文化的研究,搞清楚了池堡、龙王庙、紫山、九连山、余郊水、圪芦河、册村、道兴等七千年的历史演革,为沁县历史资料提供了宝贵的人文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全方位解释七千年来沁县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