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1版 PDF
提升“六条路径”,实施“六大战略”系列报道
靳建中大摆“八卦阵”

本报讯 记者 王艳 近日,记者走进漳源镇南峪村,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摆起了“八卦阵”,密密匝匝的木耳从白色的菌包里伸出头来,黑白相间,煞是好看。

“木耳一斤多少钱?”

“一斤一百!”

“卖了多少?”

“二十来斤”

“开始采收还不到一个星期,收入两千块,比以前一个月的收入还多。”正在埋头采摘的宋娇和父亲交替回答。

南峪村是漳源镇一个贫困村,种地加上打工,去年人均收入甚至不达2000元。去年8月,精准扶贫战役打响后,镇里专门将省扶贫单位晋煤集团的工作队分派到这个村。到南峪村任第一书记的叫靳建中,是晋煤集团某分厂的科长。

靳建中说:“来沁县前,我就知道沁县天蓝水碧无污染,农业生产先天条件好,最关键是选对产业。”考察南峪村后,靳建中和扶贫工作队迅速做出决定,发展菌类产业,投资小,见效快,市场前景好,对劳力需求没有特别要求。

有了思路,靳建中立马带村委干部前去合肥考察。于今年7月27日,引进第一批菌包5000个,截止目前,全村落实到户菌包达70000多个,1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2户养上了黑木耳。

技术员李鲜云介绍,他们选择的这种木耳是目前市场上最畅销的单片无根木耳,俗称小木耳。这种木耳对生产环境要求不高,一般农户院中都可栽种。可以码放在地上,也可以悬挂在架上,群众只要做好洒水和采收两个环节就行,简单易学,老人妇女都可以办到,唯一的考验是有无信心和是否勤快。

为了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靳建中他们是这样做的,一个菌包到户成本2块5,群众先交30%的钱,剩下70%由集体抵垫,群众受益后再付清。

村会计宋跃芳就黑木耳产业的前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菌包产干木耳一两,以2000包算,就是200斤,一年可以搞两茬,即400斤,每斤100元收购,一年四万块,抛去成本,净收入三万五。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艰苦工作,靳建中为村民定做的这项脱贫致富产业,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当村民亲手摘下那嫩嫩的褐色菌片,心底里油然升腾起富裕的希望。主动找靳书记要求种植木耳的农民越来越多。

靳建中说,“我们生产的木耳都是单片木耳,黑中带亮,大小均匀,摘下来要清洗两遍,晒干装袋,用水一浸泡便可直接食用,是一般市场上卖的多片带根木耳无法比拟的,目前市场拓展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正在完善经营管理模式,确保群众利益,确保产业稳步发展。

更令人兴奋的是,该项目已经成为漳源镇推广的脱贫致富重点项目。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办起菌包生产加工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彻底告别依赖外地加工的历史,从而进一步减少成本,扩大利润。记者在位于景村的木耳菌包生产基地,看到几十位村民正在紧张进行生产,有的装基料,有的打孔,一派热闹气象。镇长马国峰告诉记者,这个基地年生产规模计划达到100万包,木耳产业也正从南峪村开始滚动发展到全镇,明年将形成一定规模,让好项目惠及更多群众。

短评:

一人带一村 一业活一镇

晋煤集团是省里下派的扶贫单位,他们有五名党员分别在我县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五人带五村,村村有脱贫产业。特别是南峪村的靳建中,了解情况准,选择项目好,落实工作快,不到一年时间,成功引进黑木耳项目,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取得示范成果,得到多数贫困户的响应,项目发展顺利,脱贫增收前景可期。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之一。抓好一个好项目,就等于发掘一个富矿。脱贫增收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甚至还可以惠及更多的人。而找到好项目并不容易,套句俗话,好项目常有,发现好项目的人不常有。是否能找到适合的项目和渠道,关键在人,在于领头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不达目标不甘心的意志决心。靳建中的事迹就完全说明了这点。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靳建中等扶贫干部每周在村里上班时间要超过五天,有时节假日也在村里,住在老乡家或办公室,自己做饭,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脱贫攻坚事业,这一点就不是其他驻村干部能做到的。他们和村民实打实打成一片,一起干活,一起讨论,老百姓就容易与他们交心,工作推进就容易的多。时下,常听一些包村干部埋怨,说群众觉悟低、目光短,什么都不想干。甚至有人说,穷人就如同烂泥,扶不上墙。靳建中就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沁县乡亲很好,很质朴,很真诚。只要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设身处地解决问题,群众是会跟上的。

靳建中搞得项目好,在全镇产生了示范作用,并且正在扩大范围,大力推广。这就是良性效应,做的好就会向好的方向扩展。反之,一个粗糙的项目、一个不恰当的做法,也会产生一种效应,就是反效应,恶性循环,直接伤害群众的积极性,给今后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阻力。

各级扶贫干部应当积极借鉴创造正效应的典型,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和负责精神,打好打胜这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