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沁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以来,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和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县委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六条路径”为统领和抓手,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步伐,坚持和拓展了“北方水城、美丽沁州”建设事业,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增长、扩总量,发展态势稳中有进。截止2015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1亿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增加11亿元,年均增长11.9%,高于国家、省、市同期水平,增幅排名由全市第10跃居全市第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亿元,是2010年的5倍;固定资产投资较2010年增长22.85亿元,年均增长19.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2010年增加4.3亿元,年均增长1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9460元增加到16329元,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746元增加到5227元,年均增长13.7%,两项收入增幅排名由全市第10、第11跃居全市第5、第7。“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呈现出总量持续增长、增幅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

五年来,我们坚持上项目、扩投入,发展后劲不断积蓄。累计引进项目86个,总投资4445亿元,累计实施重点项目建设423个,完成投资243亿元,项目“六位一体”指标完成率稳定排名全市前列。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辛努力,协鑫潞安电厂列入省、市“十三五”规划重点推进项目。沁州黄农业产业园区正式提规升级,获批为处级事业单位。沁园春矿泉水正式投产上市。沁州黄等7家龙头企业在山西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唯思可达、康禾农业等5家企业进入长治市“新三板”重点后备企业库,新创办小微企业1500多个,为“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太焦高铁项目在松村园区如期设站、顺利开工,保证了沁县的最大权益;沁县到武乡一级路改造、208改线列入全省公路建设规划,各项前期工作准备就绪,有望尽快开工建设。
五年来,我们坚持优结构、促转型,发展基础更为坚实。农业六大板块提质增效,全县有机认证面积达到25万亩,居于全省各县区之首;粮食总产量较2010年增长28.87%。以煤焦经济和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华安焦化实施了焦炉二期、煤气制天然气项目,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近15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家增加到5家。沁州黄农业产业园区集聚16家企业21个项目,沁州黄小米成为我省首个获得保护的生态原产地产品。全力抓好三产服务业发展,围绕“一区一节五线十园”旅游开发规划,连续成功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节,推出了南线“杨安—新店”、北线“松村—牛寺”田园之旅风光“两日游”和自驾游精品线路,开工建设了南湖文化园,建成了牺盟会新军纪念馆、吴王典 廉政纪念馆、小东岭纪念馆,以杨安瓮城山、定昌下曲峪、新店徐村、大端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沁县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15年底,全县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二五”初的29.8:8.7:61.5调整为25.1:13.5:61.4,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统筹、促协调,发展活力日益彰显。统筹推进大县城、5个重点镇、20个中心村建设,城镇化率达到40.93%,较2010年增长10.37个百分点。在大县城建设上,高标准地修编完成了《沁县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实施了县城集中供气、供热、供水管网改造和垃圾填埋厂等城市配套设施项目,新建了客运中心、图书馆、档案馆、残疾人康复中心、公安局技侦楼和国防指挥动员中心,华安苑、湖滨花苑、亲雅苑、西湖苑等一批住宅小区投入使用,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429套,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牺盟会纪念馆广场三个休闲广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在重点镇建设上,全面实施“五建设两整治”工程,有机农业带动型、园区带动型、旅游带动型、新型产业带动型、新型贸易带动型的重点镇建设体系初步成型。以22个中心村为示范,带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五年来,我们坚持重治理、优生态,发展环境更加宜人。大力推进兴水、增绿、治污,完成12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了西汤水库,生态流域综合治理24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44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5.13万亩。完成绿化2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1%,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1%,绿地率达到35.7%。成功创建千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北方水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严格项目准入,没有新上一个污染项目。加强环境监管,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业务用房投入使用,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实施了6.8万吨煤气制天然气、化产回收项目,完善了唯思可达、康禾桑果酒、沁州黄小米加工、潞宝金和生肉鸡屠宰加工等项目的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防治设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县城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年保持在360天以上。
五年来,我们坚持办实事、惠民生,发展合力持续凝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6200人。922户3688名贫困人口搬出山庄窝铺。资助698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千方百计克服财政困难,2013年为全县干部职工足额发放津补贴、绩效工资和烤火费,2014、2015年又按照新的标准,调整提高了干部职工工资待遇,对公职人员住房公积金进行了扩面提标。新建了三个健身广场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综合训练馆。圆满完成了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和省政府确定的“五件实事”。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实施教育优先工程,完成了53所学校的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了16所学校的校舍改造,新建、改建了第五中学和28所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二本以上达线人数屡创新高。实施就业增收工程,新增城镇就业8502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0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实施保障扩面工程,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和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稳步提高了各项社会保障的补助标准。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全面完成了11个乡镇卫生院的改造,新建农村卫生室200多个,建成了县医院外科楼、中医院住院楼。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步伐,完成了郭村大云院、开村普照寺、南涅水洪教院周边环境整治项目,沁州三弦书、南涅水挑高秧歌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五年来,我们坚持强党建、提效能,发展保障扎实有力。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保持党的纯洁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内教育活动。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从严治党得到加强,良好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提升。在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全省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推进会在我县召开。全面实施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业绩档案管理制度,严格以“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先后为98个单位调整配备领导干部391名,甄别处理不廉洁、乱作为干部21人,调整退出不作为、不胜任干部4人。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乡镇换届工作,《山西组织工作》重点推广了我县的经验做法,并在《山西日报》头版头条配发评论进行了宣传推广。大力推进人才强县,建成了两个有机产业博士工作站,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院联合,建成了新品种、新技术培育示范基地。从严落实“两个责任”,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共查结各类违纪案件432件,处分党员干部498人,移送司法机关17人,形成了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全国有机农产品认证创建示范县
●北方水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全国绿化模范县
●省级低碳试点县
●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
●千泉湖国家湿地公园
●中国曲艺之乡
●全省一县一业先进县
●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