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传来,万分悲痛!我与卫中奇相识在1950年1月,同学于沁县师范第一班,工作、相处在太原市,先后66年。青年时期,切磋知识、幢憬未来;中年时期,施教尽责,历度寒暑;晚年时期,服务乡里,余热生辉!13年前我曾有一篇短文《沁州之子卫中奇》,发表在“2003年《乡土情》第3期”并收录于《春华秋实》一书,如今重读,余音未尽,在沉痛悼念卫中奇仙逝之时,感叹万千!
卫中奇,1935年9月生,山西省沁县定昌镇坡头村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
1956年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太原第一师范、太原师专、太原师范、太原电视工读中学、太原市盲童学校、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担任教师、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1996年退休后,投身于社区教育工作,担任杏花岭区三桥街道老年大学校长、文明市民总校常务副校长、关工委副主任。
同饮漳河水,共负报国志。卫中奇自幼刻苦学习,锤炼了坚忍不拔,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意志,学生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众多学子中取得留校任教资格,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步入教师队伍后,他深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与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他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他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学好知识;他在教材分析,讲授方法,复习辅导,效果考察等方面都取得新的突破,所教班级成绩显著,得到领导的表扬和学生的赞誉。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他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学生学好文化课的同时狠抓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文化知识、有劳动技能、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人才。
园丁善施教,育才重培德。历经40多年的辛勤工作,单位变了、职务变了,但他为国育才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始终没有变。如今,他的学生遍布三晋大地,工作在各条战线上,有不少人已在县、市、省的领导岗位上,而卫中奇仍是一名辛勤的园丁,直至他走完了最后的人生。
光阴荏苒,事业常春。卫中奇同志不仅在普通教育工作上施展才华,在特殊教育工作方面也大有建树。20世纪60年代太原市教育战线出现了大批高小毕业生升不了学,太原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电视工读中学,解决这部分儿童的入学问题。卫中奇同志受命于困难之时,创业于艰苦之中,他走马上任挑起了工读中学领导的重任。凭着一辆旧自行车跑遍了太原市的中小学,经过四处奔波,多方努力,克服了许多困难,借用其他学校的教室设立班级,聘请中学名师在电视台讲课,每个班只配备一台黑白电视机和一名辅导员。为了支持他的工作,我在当时任职的庙前街小学也设了一个班。就这样靠电视信号传播知识,培养了大批社会生义建设人才。《人民日报》曾以社论称赞这所半工半读的的电视中学,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创了新途径。
太原市盲童学校是党给予残疾儿童阳光、雨露、生命的事业。卫中奇同志担任校长、党支部书记后,他关心残疾儿童,发扬特殊教育特殊办的精神,把盲童学校办成了特色学校。培养了一批盲人歌手、乐师、按摩医生,使残疾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96年卫中奇从教育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许多私立学校都高薪聘请他担任领导工作,他拒绝高薪,毅然受聘担任三桥地区文明市民总校常务副校长,后又担任老年大学校长,街道关工委副主任,他三副担子一肩挑,呕心沥血献余热!他还是骑着一辆自行车,不停地走访居民委员会、住宅小区,驻地单位,先后办起100多所文明市民分校,形成教育网络。他坚持“服务市民,提高素质”的办学宗旨,建章立制,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三桥老年大学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依照“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聘请市领导、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先后开设有:政治经济、医疗保健、书法绘画、文艺表演、烹调营养等专业课程。还组织了合唱团、秧歌队、太极拳队。满足了市民及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健康需求。他这一干又是近20年,将三桥地区文明市民学校与老年大学办出了特色,走出了自已的路。他的事迹和先进经验,先后40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及报刊报道,成为精神文明教育的典范。
乡亲情义重,乡音联友谊。多年来,卫中奇同志一直关心、支持、邦助沁县在并乡亲的发展,如子女入学、就业,就医、兴办企业等,积极参加乡情的各项活动;关心、支持家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力所能及的贡献了应尽的责任和毕身的精力!卫中奇同志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挽惜、思念!正如太原在并人员联谊会送的挽联:“为国育才千古情,牵挂乡亲留芳名”。我们永远的同学、乡亲、朋友!卫中奇同志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