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年被授予省级先进县级党建研究会光荣称号,四年来开展调研活动35次,完成课题报告78项,先后获的省级二等奖5个、三等奖4个,获得市级奖项14个,课题成果转化18个……党建研究硕果累累,花开满园,在全省100多个县级党建研究会中独领风骚。受到来沁调研的省委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省党建研究会会长马友同志的高度评价,称其为全省县级党建研究会的一面旗帜。
2012年10月,按照上级要求,县党建研究会筹建成立,深谙党务工作,又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原县直工委书记赵建德欣然受命,担任了首任会长,一批在党务部门工作多年,理论知识丰富,文字功底扎实的老干部被吸纳到研究会。起步之初,面对经费缺乏,设施简陋,业务相对陌生等系列问题,赵建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更好更快的让老同志们进入工作角色,更好的挖掘潜力,让他们再次迸发工作激情。他多次征询同志们的意见,并结合自己多年驾轻就熟的管理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两主动、一激励”的日常管理机制。
“两主动就是党建研究会开展党建研究工作始终要紧跟县委以及县委组织部步伐,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引深“六条路径”,实施“六大攻坚”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赢得了县委和县委组织部对党建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县委书记卢展明两次深入县党建研究会调研指导,对新常态下做好党建研究工作提出新要求。他还以身作则,主动带头参与党建课题研究工作。由他担任课题组领题人形成的课题报告《严格程序抓实环节 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反响强烈,被《前进》杂志选登,并荣获山西省党建研究会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现敏也多次过问党建研究工作,并在办公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在业务指导上,县委组织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党建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党建研究工作纳入基层党委党建工作年度考核范围,从而形成了一个全县上下重视、关心、支持党建研究工作的良好氛围。
同时大胆创新管理机制。针对党建研究会平均年龄63.5岁的特点,会长赵建德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建立用人所长的管理机制,以人为本,主动尊重大家,在重大问题决策上主动召开会议,征求大家意见,凝集共识;还注重情感交流,主动和同志们交流谈心,了解各位常务理事的性格、特点、工作特长,从而做到知人善任;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上主动关心各位同志,无论谁有困难,赵建德都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大家排忧解难,让大家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心和气顺的工作环境让大家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自愿的主动投身到党建研究会工作中去。
在注重思想建设的同事,县党建研究会还建立创优争先的激励机制,坚持“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不好不一样”的理念,出台了激励制度,把有限的资金向一线倾斜,每年都要对课题研究成果获得省市表彰的课题调研组及执笔人按获奖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奖励。三年来,先后对王来虎、韩斌、郭广恩、郭忠良等同志给予了重奖。形成你追我赶积极调研出成果的良好氛围,而且还涌现出了朱艳丽、赵宇鹏等一大批基层优秀会员。人性化管理凝聚出了干劲,机制创新喷涌出了活力,党建研究工作迅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喜人局面。
理论研究是个枯燥的事,要想研究出成果就更难了,几年来,县党建研究会紧紧围绕上级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着眼于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探索破解新常态下党建工作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渐摸索出了富有成效的“六意识三强化”的党建研究新模式,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成为他们精品不断屡试不爽的“金钥匙”。
树立“六意识”就是要强化学习意识,每周确定两个上午为集体学习日,分课题进行专题学习辅导。通过积累沉淀,吐故纳新,让每个研究人员在工作实践中都能游刃有余胜任工作。问题意识,就是党建研究人员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情况,要善于发现问题,抓住结症进行研究。特色意识,就是研究过程中要善于、敢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随波逐流。精准意识;就是在选题、切题过程中要宁小勿大,宁窄勿宽,真正把所研究的问题讲得清,说的透。创新意识;就是党建研究人员在建议对策的思考中,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破旧立新,敢于与时俱进,推动新生事物健康发展。超前意识;就是党建研究人员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其他知识,能够对未来党的五大建设的方向、趋势、情况做出一定的预测,提出一些超前的思想和对策。
“三强化”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要特别突出调查研究、集中研讨、特邀把关三个环节。要求对研究的每一个课题都是立足实际,真实的反映基层党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根据老百姓对党的建设的意愿和呼声提出较为科学的解决结症的思路和办法。每个课题的初稿出来后,都要组织常务理事、特邀研究员以及执笔人共同探讨,以集体的智慧促进研究课题锦上添花。特邀把关也是提升党建研究质量极其重要的一环,为此,县党建研究会专门聘请了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及写作特长的七位同志为特邀研究员,由他们对每一篇基本成形的课题研究报告画龙点睛、精益求精。
不脱离实际,不回避矛盾,不隐瞒问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探究路径,有自己科学的见解和破题思路,及时发现和解决了基层党建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和矛盾,较好的指导和服务了全县基层党建工作,一篇篇饱含智慧的精品力作,赢得了县委领导的表扬和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上级组织和媒体的充分肯定,仅仅四年,就获得省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殊荣41个,在全省县级党建研究会中独树一帜,声名远播。
县党建研究会是个受县委组织部领导的社团组织,没有专门办公经费,成员也都是退休在家的老党员、老同志,他们虽然都离开了工作岗位,却没有选择清闲、安逸的晚年生活,没有停止为党、为社会继续做贡献的脚步,暮年壮志,带着对党深厚的感情,默默无闻的为党的事业倾其所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王来虎,原县委党校副校长,从事党务研究30多年,退休后,多家民营学校高薪聘请他去任教都被婉言拒绝,在他看来,自己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现在身体还比较健康,总还想以自己一技之长继续为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有愿望,组织上也有需求。退下来不久,他就来到县党建研究会,并被选举担任了主管业务的副会长,对这个没有丝毫报酬的岗位,凭着对党一颗感恩的心,他却干的有滋有味,忘乎所以,2014年,党建研究会接到省里下发的关于如何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的调研课题后,他就和课题组一行人一头扎在工作上,为真正分析好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后深入三个乡镇、八个农村支部、六个县直支部进行了半个月的细致调研,先后九易其稿,写稿过程中,在经过常规讨论研讨程序的基础上,他还不辞辛苦,专门向县内一些知名人士登门请教、反复揣摩,并多次到县、市组织部门让专家、领导把脉,历时4个月,洋洋洒洒五千多字的调研报告最终成型,受到省、市组织部门的高度评价。四年来,先后完成《对落实基层党组织党员民主权力的思考》、《关于故县镇党委及三个农村党支部党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等多个课题,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认识他的人见他每天忙忙碌碌,自己找罪受图什么时,他总是说,只要能做些对党有意义的事,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县党建研究会,像王来虎这样始终保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为工作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协调的副会长侯耀武、有妻子看病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副会长郭广恩,事事亲力亲为一心服务大伙的秘书长郭忠良、对工作废寝忘食一丝不苟的常务理事田大庆等,他们都放弃了安享晚年的闲情雅兴,践行着“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誓言,为当好基层党建的“啄木鸟”和“保健医生”, 一以贯之地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义务。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面对新的使命和要求,县党建研究会的“老骥”依然志在千里,为党的建设和发展续写着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