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三位本土文化学者联手破局
浊漳河流域历史地位或将提升

华夏文明源于晋东南?但至今缺乏足够的科学探究和考古实证。7月13日,王中庆、李国强、杨彦文等三位文化学者就浊漳河流域远古文明的特征和历史地位,在沁县展开深入交流,将联手对浊漳河远古文明定位展开攻关。

近年来,我国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远古史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漳河流域成为学界远古史研究的重点。2010年以来,国家博物馆多次组织浊漳河流域考古,在浊漳西源发现几十处仰韶到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并且在 亭镇虎口村发现了先商文化重型器七足蛋型瓮等器物,是上党文化史研究新的依据。沁县学者王中庆先生对于先商部族在浊漳河上游形成、壮大,逐步向东南迁徙的学术论断至此得到考古印证。王先生研究认为沁县乌苏(阏与)及周边区域是先商民族祖居的核心区,他撰写的《阏与史迹蠡测》学术论文,引起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广泛重视,北大教授刘绪、山西考古专家王克林、国家博物馆专家雷生霖等亲临沁县参与考察论证。认为王先生研究颇有价值,与“先商文化漳河型”理论学者研究方向基本吻合,为浊漳流域远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新观点新依据。

另两位本土学者,都是从事星相观测和研究的专家,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襄垣文博馆李国强先生从事日相立杆测影十多年,对古代服务农耕生产的四时八节以及天地经纬、“河图洛书”文化进行科学解读,从而将农耕文明肇始的中心区域锁定在浊漳河流域,即上党核心区。武乡文化学者杨彦文,从事观星观象研究多年,提出了中国年文化起源于上党地区的新观点。三位学者研究对象均为浊漳河流域古代文明,他们的发现对于上党历史地位以及地域文化定位具有重大意义。

三位学者分别从各自研究的不同侧面入手,认为商族起源、农耕(炎帝)文化、中国年文化均源于浊漳河流域,即上党地区。为了推动上党历史文化研究,三位学者将联合历史和考古学者,不同学科的共同攻关,系统论证浊漳河(上党)文化渊源及历史地位,为华夏文明起源于晋东南提供科学依据,大步提升上党地域文化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