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路 东 抗 战
——刘文彬回忆抗战中上村路东斗争
李国庆

1939年7月日军打通白晋线以后,次村一带就划归太行区武东县管辖,我们习惯叫路东地区。由于敌人分割和管辖不同的关系,路东抗日斗争情况在沁县抗战史中很少反映。

刘文彬是次村乡上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抗战期间一直在路东坚持斗争,曾担任该区委的组织委员,对次村区的党组织及武装斗争情况了如指掌。刘文彬同志离休后(离休前曾任太钢分厂厂长、太钢纪检委员等职、十三级干部)于1986年8月8日,向我讲述了次村区的斗争详情。他本想邀请当时的老同志张贵诚、阎维舟、常海文、常守安、刘庆川等来共同回忆,但最终未能如愿,因而只以个人的亲历亲闻予以口述。由于本文很长,故将他的回忆分为三部分呈献给读者。第一部分,刘文彬个人斗争经历;第二部分,上村区的党的建设及组织沿革;第三部分,上村区武装斗争及烈士。

第一部分 刘文彬的斗争经历

我是次村乡上村人,14岁考入沁县一高,住40、42班,郭维藩校长每礼拜讲一次时事,我受到爱国启蒙教育,后因得伤寒病退学回家,高小只读了两个学期。1938年7月我报名参加了沁县人民自卫队第三期干部培训,地址在一高校。那时宋涛任自卫队总队长,卫益堂(青秀人,在西宁工作)负责管理。培训时给我们发有二十余支老旧的七九枪和老毛瑟枪,每人一身灰军装。八一这天,在操场召开了一次拥蒋抗战大会,有万数人参加,史怀璧县长还讲了话,会上杀了三个汉奸,城墙上面挤满了人。

培训结束后,十月我被分配上村编村自卫队中队长,时副大队长陈如璧。记得上村编村第六任编村长是山坡田明德,第七任是松村骈子岗,第八任是小东岭的阎雷。上村编村当时管辖的村庄有:上村、檀山岭、崔家庄、余坡、姚家岭、刘家庄、钞沟、徐家庄、周家庄、石科、郭家庄、泊立、大湾、凹顶上、大道上、寨上、蒿洼岩、后底沟、花豹沟、东岭掌沟、学腰、杏树脑、南凹、圪土达岩、水凹、余岭、北岭、马步庄、金银底、石岩角、砖对、坟凹、松树岩、浦池、料浆坡、暴家庄、石不池、狼卧沟、枣树庄、官地角、老黄角、盘道、魏家寨、何家沟、小庄、李家庄共大小44处,分为十六闾,号称东八闾、西八闾、四中队各负责四闾。

在我当中队长两、三个月,1938年年底,编村介绍我去决死队沁源定阳兵工厂工作,在定阳西沟分厂制做手榴弹。1939年7月,日军大扫荡,薄一波在楼斗苗沟对我们500多工人讲,现在敌人开始大扫荡,我们生产不能进行,要打仗了,让决死队护送你们去老窑科受训,等扫荡完后继续生产。于是我们就随部队转移,在青龙沟遇到敌人,部队被打散了,我们这一拨三十多人就又返到楼斗苗沟去找专署。到了那里正是刘季荪主任在吃饭,我们要求他带我们走,他们不带我们。我们决定返回沁县,那时沁县已被敌人占领,白晋线已切断。我们从大桥沟过路回到上村。1939年底,我们二十多人联合起来,联系上路东办事处,让常勉才(次村人,太原师范毕业)出面与农救会常铁矛联系,在小岭底集中“工友队”开办鞋帽厂,我们则还是凭技术生产手榴弹,以后搬到花豹沟,工人已发展到五六十人。生产手榴弹的化铁炉是从合庄拉去的,过去合庄村有个小铸铁厂,日本人来后就把炉子埋了。幸亏靠埋炉的一个武乡人指点地点,我们才搞到这个铁炉。我们这个厂靠区上拨粮拨款,老百姓给送炭,把各村庙上的大铁钟拉来,用生铁换旧犁铧,每星期开炉化铁一次,武乡的暴春木负责翻砂做铁壳子,我负责搞磷药发火、爆发装置,王家沟康金义旋木把子,杨家庄马旦合成火药。每次开炉做了壳子后,大部分铁水都生产了生活农业用的犁铧、炉条、钎、镢等用具,手榴弹共做了300多颗。1940年从开春生产、到年底,七、八月的时间,40年冬季敌人大扫荡开始就不能干了,把工具暂时埋掉,情报讲敌人撤了,我们就挖出设备再干,我们生产的手榴弹是供应游击队杀敌的好武器。

1941年6月1日,太行太岳正式分家,以白晋路为界的路东地区由武东县接管,李务之来全权接管后,给我们工人动员讲话说,现在环境恶劣,存在困难,上级决定铁厂搬到后方与柳沟、黄崖洞兵工厂合并,设备要交回去,愿去的工人还当工人,干部还任干部,不愿去的留下继续对敌斗争,我不想去就留在了当地。

1940年百团大战,由于敌强我弱,敌人强迫各村建立维持会,我们留下的人就反对上村维持。我们以王安云为首住在余坡,靠砍树拉板做粪桶挣钱来维持生活,当我们共九人有我、常海文、刘富春、王安云、王三元、郭臭小等。那时伪一区区长是荆村的阎和义,他给上村的富户讲,维持了的好处是不烧不杀不抢,不然就要烧杀抢,并且他还常常来抢粮,但他们也害怕,一次我们三个民兵跑到山上向他们开了二枪,结果伪军立马就吓散了。(以后上村演戏民兵打掉阎区长半个耳朵),以后敌人又来烧杀了一回,形势对我不利,在敌强我弱的情况,过左导致脱离群众,全县的日军治安强化运动就留下上村编村不维持,所以在日军的高压之下,我区委也根据斗争的形势需要,决定让我们维持,派我们的人去搞“二面政权”。这样选派了个本村人王正岗(即王水旺,后在公安部某局任科长)当会计,会长让我大哥刘文道干,他死活不当,最后区委讲明情况,他这才上任。1941年后半年,我们全面反维持斗争开始,在抓维持会时,我方预先让他们躲避开,而把其余维持会的人都扣了起来,又进行查账,看维持会给敌人的开支是否正确,不该花的退,谁花谁退。这样弄出个王娃能,他是第一任维持会长,在大桥沟哨棚上与敌人吸料子,送东西,这些钱都让他退出了。

历经一段时间的斗争考验后,1941年7月15日王正岗介绍我、王海江、刘文玉光荣加入了共产党,并宣布我担任上村武委会主任。我之前担任上村行政村的工救会主席,我分管西八闾各村。到1944年我担任了区委会组织委员。我记得第一任组织委员是武乡高岭村的王运元,正是他批准我们入党的,是武乡工农干部,后在暴家峪被敌人抓去杀害的。第二任组织委员是武乡南亭村的李梦松,也被敌人抓去,后救出养病,我是第三任,我当三年。

沁县解放后,次村区交回沁县后,我任一区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在长盛村),和区长胡金旺在白家沟、阎家沟、大桥沟开展反奸清算工作。1946年12月23日,我们根据肖文玉指派,路东二个副书记,路西二个副区长去沁源的地委报到,我们四人被分派到吕梁区开辟工作。汾孝战役后,我们作为第三批调干,去了吕梁七分区,我先在乡宁县任区长、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2年从地方干部选调到太钢任分厂厂长、书记,直到总厂纪检委,行政十三级,职称是机械工程师,1959年我发明了卸车制,在太钢的四大革新成果之一,受到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