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过端午话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但当地群众仍把端午叫做“单五”。

端午节时令在春夏之交,天气逐渐炎热,暑气初露,是各种瘟疫传播的高峰时段,古人很早就掌握了这一规律。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端午节也成为祭奠屈原的节日,沿袭至今。民间习俗更多还在于祛病免疫。包括吃粽子,挂菖蒲、蒿草、艾叶,戴五色线等,至今沿袭。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北方赛龙舟活动很少,2009年端午节我县在西湖首次开展龙舟比赛活动,之后开始延续,成为端午固定活动项目。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我县端午节吃粽子一般用当地黍米,淘洗后浸泡一至两日,配以红枣,用采摘来的苇叶三至五片包裹成三角形状,用开水煮熟,浸在冷水里,便可使用。这种掺红枣的也叫枣粽,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现在,南方生产的糯米也大量采用,粽子种类更加丰富。粽子主要成分为黄黍米,粘软味甘,有滋阴润燥之功效,在夏季食用有一定健身作用。

戴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插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激浊除腐,杀菌防病。据说,端午艾和别的时间的艾草不同,是一味的中药,可以用来治疗

栓五色丝线

古人崇尚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