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水城美丽沁州端午民俗文化节暨龙舟比赛已经成功连续举办七届,第八届将于6月9日隆重开幕。此项活动得到省市县的大力支持,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活动在提升沁县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时至今日仍有读者对于为什么要过端午,为什么要搞文化节存在疑问。在第八届文化节开幕前夕,记者专门采访了本届文化节组委会主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郭爱斌。
记者:我们为什么选择了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过端午和沁县文化有哪些必然联系?
郭爱斌: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符号。节日和语言、文字、服饰一样,是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是我们民族之魂之根。对外开放以来,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甚至有意渗透,譬如各种洋节。过我们的节日是保护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活动,也是自觉抵御外来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国家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纳入国家法定节日正是基于此。
响应中央文明办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号召,2009年我们举办了首届端午民俗文化节,至今没有间断。首先,过我们的节日是国家行为,全国都在搞,比如开封的清明,嘉兴的端午,平遥的中国年等等,我们的端午在山西是独一份的,赛龙舟是北方独一份的,这项活动也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在中央文明办也给予充分肯定。
之所以选择端午节而不是别的节日,原因有几点:一是我县人民自古就十分重视过端午,插柳、戴艾、做香包、包粽子是传统习俗,办这个节日群众基础好。二是我县端午节期间山明水秀,是四季中最好的季节之一,加上我们有水城之利,可以开展的活动较多。因为端午节又叫水节、龙节、女儿节等,在这一天开展龙舟比赛,女孩子们出游都是十分有意思的活动。利用这个节日有利于展示沁县。
记者:您对历届文化节的体会有哪些?您觉得文化节给沁县带来的影响在哪些方面?
郭爱斌:我参与组办文化节已历五届,今年是第六届。首先,我觉得沁县举办端午文化节活动,是我县的一大特色。沁县富水,有千泉之县、北方水城之誉。这一活动与这样的称谓是相称的,能够充分展现沁县地域文化和自然生态的优势,对于扩大我县的影响,提升我县的声誉都有重大作用。对于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是经济的翅膀。我们办文化节,主要在于推介自己,引起关注,为经济活动提供平台和氛围。几年里,通过文化节来到沁县,了解沁县,投资沁县,每年都不在少数。但活动期间,拉动当地消费,每年都在数百上千万。这一点不容置疑,而且,逐年增加,逐年扩大。
当然,文化节的主要收获还在文化上,传统文化得到深度挖掘和展示,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围绕民俗开展一系列展览展示巡游,进行了立体的再现,并且呈现出沁州书会、沁州三弦书、中国曲艺之乡的文化品牌。文化节引领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几年在市场局注册的文化公司每年达到40多家,尽管还是雏形,也大有燎原之势。据说,我县有的公司还承揽了周边县甚至市里的业务,相信不久,将出现异军突起的可喜面貌。特别是,促进了全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大家看到,下曲峪、徐阳、大端、瓮城山、北海湿地公园等乡村旅游迅速兴起,正是得益于端午文化节的拉升引领作用。端午民俗文化活动是个龙头,广大城乡积极呼应,以城带乡,迅速发展。
文化节的最大受益者是咱们的普通群众,一方面,大家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满足,家门口享受到较高水平的文化产品。一方面,表现在群众参与的广泛性上,大量的群众参与演出,参与服务,参与管理,参与体验等等,比如,一个民俗馆周围有二三百民俗文化爱好者,或者叫会员,辐射全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为了一共同爱好,走到一起,有的还打磨了技艺,共同开发出新产品。
记者:您直接主办过五届文化节,您认为衡量端午文化节成功与否关键点是什么?
郭爱斌:文化的作用力是显而易见的,但又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这几年搞文化节,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放心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各个阶层、各个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都囊括在内,形成一个群策群力、全景式开放式的办节模式。比如,各乡镇群众参加龙舟比赛、文化巡游、传统社火表演,每年都有数百人参与。再比如八音会、曲艺表演、摄影展,都有相应社会团体参与,这些团体在文化节中逐步成长壮大。因此,我认为,一届文化节是否成功,就看你是否调动了社会参与,群众的参与度有多大,这是个标志。
文化节举办,我们吸引了外边的人,展示了自己,促进了经济,是成果。锻炼了队伍,提振了信心,凝聚了力量,也是成果。宣传文化工作自身的发展也因为文化节加快了速度,提高了质量。比如,我们依托非遗传承保护,通过积极申报创建,荣膺全省首家“中国曲艺之乡”,塑造了一个品牌。再比如,我们的新闻能力不断攀升,走出去的节奏和速度和以前大不一样,同时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当然,文化是有规律的。按照一定的规律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能结出文化硕果。近年来,我们已经不单纯停留在活动层面,更加注重文化影响和文化创新。比如,“三个文化”的精神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影响,地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的挖掘提炼等,都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时代命题,在文化节中都有相当的体现。比如,我们先后生产出一批图书、画册、音像制品,在文化节后不断发挥作用。再比如,活动中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农耕文化情怀、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等等,甚至包括我们一贯坚持的“花小钱办大事”的艰苦创业传统,都是推动沁县发展的文化动力。
记者:第八届文化节有哪些创新和拓展,是否更加贴近您所说的群众性、广泛性目标?
郭爱斌:本届端午民俗文化节马上就要到来,简单讲,这届文化节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活动区域扩展,从城里到农村,将乡村游结合在活动中。我们将定昌镇下曲峪村、新店镇徐阳村、千泉湖湿地公园、圪芦河、水磨头漂流等囊括到整个活动中,战线拉长,阵容扩大,更加方便群众的选择。二是活动规格规模进一步提高,在地方性节庆活动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批准,“我们的节日——沁县端午节”成为全省保留的少数几个大型活动之一,我们的龙舟赛事也成为山西省体育总会主办的国家级体育赛事。我们的沁州书会成为省曲协主办的曲艺盛会。二是文化交流范围扩大,在八音会、沁州书会等板块里,我们邀请了外省市、周边县区的艺术团体参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使沁州书会这个文化平台更加巩固。三是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引入互联网思维,推行“互联网+”。在象棋比赛、垂钓比赛、户外活动等环节中,采取网上报名参与等形式,有效扩大活动影响。比如,象棋比赛在网上报名,吸引河南等外省市爱好者参与,甚至多名省市冠军主动要求参赛。四是平台意识不断增强,由做活动逐步转移到做平台,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变为旅游项目。比如,我们在下曲峪首次开展水上冲关活动,在徐阳等地建立起户外活动营地,文化节过后将成为长期性固定活动和旅游项目。此外,我们在传播手段、组织方式、安保措施、运作办法、经费筹集等多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为今后全县文化旅游大发展奠定基础。
当然,我们的所有革新和调整都是开放性的,只会不断鼓励、激励更多的人和团体来参与,活动的基本面,也就是群众性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记者:谢谢郭部长,衷心祝愿本届文化节取得更大的成功。
郭爱斌:谢谢,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本届端午民俗文化节圆满成功,使之更吸引人,更鼓舞人,更化育人,更施惠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