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得以加强,贫困村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活力,农村社会治理走向合理规范……近一年来,服务于沁县的192名“第一书记”紧紧围绕“加强基层党建、推动精准扶贫、维护和谐稳定、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等职责在沁州大地大显身手,不但实现了“待得住、干得好、有作为”的目标,还有力推动了该县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沁县水利局张庆宏为任职村设施蔬菜配套了5万元的防汛设施;沁县农机局王彩玲为任职村争取了300亩连翘项目;省信访局涂雨争取资金70万元,为村里修建现代化养殖场;省机要局张慧尹争取资金7万元,为村里修了水泥路;省信用联社靳卫平争取资金30万元,为村里修建了25处桥梁涵洞;长治学院李永兵在学院支持下,投资5万元修建了村文化活动广场……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在沁县担任“第一书记”的优秀故事也被大家越传越远。能够让这些生动的故事不断发生,根本原因在于沁县对“第一书记”的选拔、培育、帮扶和管理。
“第一书记”工作开展以来,沁县把该项工作作为强化农村基层党建、促进精准扶贫、优化农村治理的一项重要抓手,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在选、育、扶、管上动脑筋、下功夫、抓落实,确保“第一书记”作用有效发挥。
着眼农村需要,精心选派人选。选派机关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既能让机关干部得到锻炼成长,强化后备干部队伍,更能服务农村建设、促进精准扶贫。
着眼快速融入,作出高效引导。通过赠送书籍、开展培训、实地参观、结成对子等方法为“第一书记”“引路进门”,切实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村情、融入农村。
着眼干事创业,提供大力扶持。“第一书记”特别是省市选派的“第一书记”离开城市,到农村工作生活,可谓“人生地不熟”。沁县充分考虑这一情况,在“第一书记”到村到岗后不久,便采用实地走访、电话问询等方式了解他们在农村的吃住等生活情况,并协调乡镇、派出单位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60多个。
着眼履职尽责,实施严格管理。为切实促进“第一书记”牢记使命、履职尽责,沁县坚决对“第一书记”进行严格管理。在动员会召开当天,便对不履行请假手续的11名“第一书记”点名通报,从一开始便立起了从严的规矩。随着工作的开展,各级组织出台的各项制度更规范了对“第一书记”的管理,进一步促使他们在农村“待得住、干得好、有作为”。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192名“第一书记”向大家交出了满意答卷:农村基层组织得以加强,农村公共事业不断进步、乡村管理更加阳光透明……将根扎向泥土更深处,将心融入乡村事业,广阔天地必定能大显身手。 冯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