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涂书记年轻,本事可大啦,给俺村办了好多实事”“涂书记的思路新,门路多,能吃苦,上级给俺村派来个好领导”,新店镇大端村群众对第一书记涂雨一片赞扬声。
村支书张云说:“八九个月的朝夕相处,涂雨把大端当做自己的家,每天发疯拼命地工作,干部群众都看在眼里。”“这个年轻干部的活力、思维和热情感染了我们,大端人的信心更足了。”记者在该村环境治理现场,听到了村民对第一书记涂雨满是褒奖。
新店镇大端村是个背山面水的山村子,169户,385口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一靠种玉米,二靠打工,村民收入不高,在册贫困户36户,116人。2015年8月中旬,省信访局27岁年轻干部涂雨被安排到这个村担任“第一书记”,大端村在扶贫攻坚道路上迈出了铿锵的步伐。
心里有俺农民
大端村是省信访局结对帮扶的村子,涂雨既是第一书记,也是驻村扶贫干部。进村后,涂雨一头扎进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和群众一起干活,一起吃住,一起唠家常,不到一月在村民中就混得热熟。老人张俊奇患扩心病多年,每月都要支付医药费近千元,涂雨悄悄托关系为他买来便宜药品,每月节省开支200多元;村民张书红因种植的有机小米卖不出去而犯愁,涂雨亲自到太原帮他售出1400斤,收入近万元。为了帮助农民卖粮,他四处寻找门路,与省城、武乡、广东等电商合作,开辟大端原生态农产品专柜,引导群众运用科技思维、创新思维获取收入。
下乡怎么干,下乡做什么,是涂雨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他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将了解到的情况一一梳理登记在册,谁家是什么类型,有哪些困难,贫困的原因在哪里,都了然于胸。他多次请来专家考察问诊,和村干部到外地学习开眼界,千方百计找寻大端扶贫增收突破口。一次在和干部群众座谈时,他说,“咱大端贫困的原因在玉米,出路在调产”,一时语惊四座。通过他的分析,大家联系玉米增产不增收的现实,纷纷向他投来期许的目光。
为了寻找出路,涂雨同志利用节假日自费赴忻州岢岚县调研小杂粮种植项目、亚麻种植项目,赴运城调研双季槐种植项目,赴太谷农科院调研欧李种植项目,赴襄垣县调研晚秋黄梨项目、优质核桃林项目,赴长治县调研油葵、油菜花轮种项目等,总里程超3000公里。考察途中,为节约经费,他搭便车、坐硬座、吃盒饭,最终为村集体选定并争取资金43万元,落地了67亩优质核桃林,54亩油葵、油菜花轮种项目,届时每亩将分别增收6000元、4000元,两项调产尝试为下一步产业全面转型打下了基础。
信任来自成事
“涂书记刚进村时,觉得就是个毛头后生,没有寄什么希望。到后来,不得不改变看法,他是个能干事,办实事,会成事的干部。”村支部副书记杨跃岗说。
支部书记张云:“俺村人有养猪习惯,几年前我就想上个大型猪场,想想一百多万的投资,底气就不足了。省信访局扶贫工作队到来,给我们坚定了信心,猪场项目迅速就起来了。”
涂雨说,驻村干部要在群众心中站住脚,只有一点就是干成事。自从来到大端,围绕建猪场、种植核桃树和双季槐,他和张云支书从入冬忙到入夏,跑省市,跑专家,跑手续,甚至路过家门都顾不上回去看看,那时女儿出生只有几个月。他们只有一个目标:今年立项,今年建设,今年投产。
这是一座现代化养殖场。在省信访局和省市县大力支持下,他们成立了鹰台山养殖合作社,实施股份制经营,每个贫困户都占有一定的股份。眼看着占地1800平米、年出栏3370多头的大型猪场拔地而起,大端干部群众心里充满了希望。
涂雨告诉记者,养猪场投产后,每年可以创造产值80万元,是我村脱贫的支柱产业。五六年后,核桃树进入盛产期,每亩产值近万元,双季槐每亩产值六七千元。明年花卉产业项目落地后,除了观赏价值,种子保底收入千元以上,促进种植结构有效改变。
但是,这些转型项目起步同样困难重重。尽管种玉米不赚钱,农民还是不愿意或不敢尝试创新。经过考察,涂雨建议将50%的玉米转成经济林、小杂粮、油料和花卉。大年初八,村里组织召开大会,涂雨开始苦口婆心做工作,老年人摇头,找年轻人谈,甚至承诺欠收后本人拿钱兜底,保证群众收入不低于种玉米。但最终,也只落实油葵、油菜双季种植50亩,涂雨给每个种植户垫钱购买种子,承诺产后包销。
记者在村里看到,白玉河畔连片种植的油葵已经破土而出,沿路两侧的核桃树、双季槐也生出嫩芽。这是涂雨调产的试验田,也是在大端群众心中的试验田。
跟着干有奔头
在大端村中,有一片十分惹眼的山楂树林,据说是电影《山楂树》取景地。为村会计杨太谷家所有,共152棵,树龄30年以上。今春,老杨决定砍掉种庄稼。这件事引起了涂雨的重视,他上网了解了山楂(红果)的药用价值和市场情况,直接找到老杨,承诺给老杨提供一台山楂切片烘干设备,帮助开发市场,以便保住这片难得的资源。最终,决定只间伐。涂雨又开始动脑筋,如果将这些红果移栽到全圣寺前的公园内,(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