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推进旅游扶贫工作
厉新建 马蕾

旅游扶贫是我国新时期下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支撑。因此,在整个旅游扶贫的工作框架与思路日臻完善的过程中,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仍需予以积极关注。

第一,进一步深化旅游扶贫的发展理念。旅游扶贫除了可以借助旅游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其深层次的目标应该是为乡村社会内生的发展带来帮助。比如,带动乡村面貌的改变,包括乡村居民素质的改善、乡村文明的进步;明确乡村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乡村的现代化,而不是乡村的工业化或者工业化思维下的乡村社会发展;明确乡村的原真性特征不是原地踏步、不是落后荒凉、不是话语霸权下的原真性还原,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当地人追求更美好生活权利下的内在逻辑演进;旅游扶贫不是简单地用政府主导、集体主义来短期快速推动经济发展,而是要更多地唤醒乡村居民权利意识和进步愿望,提供更多发展方案让他们自主选择;要科学合理地处理旅游扶贫所带来的收入增长与分配问题,旅游扶贫首先希望带动的不是扶贫地财政收入的增长,而是每个农户或家庭收入的增长,因为推动农户收入增长和推动财政收入增长所要采取的扶贫模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其在旅游发展规模上的诉求也是完全不同的。只有把这些再深入细致的理清之后,后续制定的每个发展计划才真正有助于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第二,进一步抓好旅游扶贫的典型经验。首先,需要关注乡村周边区域经济问题。目前,我们对每个扶贫乡村自身的情况都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但对乡村周边情况的了解可能不是很多。每个贫困村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存在的,它与周边区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落实具体的扶贫计划时,必须了解其所处的大环境,结合环境特点来开展工作。当然,在总结旅游扶贫乡村发展典型经验时,也需要重点关注这些村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究竟碰到了哪些典型问题、采取了什么解决办法、探索的过程怎样。只有这样,典型案例才能发挥榜样的力量,给其他贫困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否则,很容易出现盲目效仿典型案例的现象,出现一堆不伦不类、脱离本地乡村特质的项目或设施,最终也必然失去发展最需要的内核。

第三,进一步避免旅游扶贫的负面影响。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乡村居民通过自己摆摊或者搞家庭旅馆实现了脱贫致富。常常被忽略的是,这一现象的背后不仅仅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参与旅游经营,很多时候孩子们也很自然地融入到这里面来了,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注重经济收入,忽视对下一代教育的现象。比如,有些贫困地区旅游发展好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反而是下降的。因此,在旅游扶贫时要高度关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别让旅游扶贫带动了经济却影响了孩子的教育。在这方面要充分做好积极正向的引导和宣传工作。

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古老的乡村正在走向贫困、没落甚至被遗弃。我们都很清楚,乡村承载着人类文明进程中太多的内容。相对于只有几百年的工业文明而言,人们与乡村、与土地的关系维系了上千年,那里承载着浓浓的乡愁。但乡愁的维系显然不是要把这片土地上的人祖祖辈辈固化在这里。只有让孩子们看了更广阔的世界后,回过头来以更开阔的视野改良、重塑自己的家乡,乡村社会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第四,进一步推动旅游扶贫的体系发展。旅游扶贫并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因为不同地区都有独特的地域性和需求差异,所以在做旅游扶贫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我们要通过规划扶贫、持续扶贫、培训扶贫、信息扶贫、集成扶贫、政策扶贫、“雁阵扶贫”等体系化的扶贫来推动旅游扶贫工作有效深化开展。规划扶贫时,要避免面面俱到,要考虑到村落扶贫规划自身的特征,要避免“高大上”,讲究精准、适用。规划扶贫可以让贫困村的旅游发展有方向、有措施,但有些问题的解决无法一蹴而就,解决起来有困难,就需要建立持续扶贫机制。

输血容易造血难,扶贫不是简单地给钱、作规划,而是要提升这些乡村地区自身的发展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旅游扶贫中配套相应的培训,为当地人提供适合旅游发展的服务技能和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些技能培训和技术帮助可能比直接的资金扶贫更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而有些地区需要的是“雁阵扶贫”,那就要找好带头人,对重点农户、家庭实施扶贫,进而让这些农户和家庭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动整体扶贫目标的实现。土地始终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也是如此。如果能够结合旅游扶贫,用好政策扶贫,在这些贫困地区实施一些特殊的旅游用地政策,则既有助于探索旅游用地改革创新思路,也有助于增强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性。此外,对于旅游发展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贫困村落,可以考虑集成各类各项涉农资金,用于旅游发展,提供资金使用效果。《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