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游普照寺 忆镇中学
闫国平

近来听说开村普照寺重修整葺,便兴致勃勃驱车而去。

因在开村工作过两年,故轻车熟路直接到了普照寺的广场。啊!普照寺确是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原来仅遗存在开村小学校前院中孤身只影、满目苍老的普照寺大雄宝殿,现在却修葺一新,红墙蓝瓦,通瓦脊兽,挑角飞檐,流光溢彩,庄严肃穆。始建于元魏太和十二年,饱经近1800年的风雨侵蚀,见证了近十八个世纪沧桑巨变的开村普照寺又恢复原貌,焕发出生机,散发出新的气息。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东西建有配房,南面新建了大门,全然古色古香。院墙呈护栏状,从院外可窥见院内一切,寺院宽阔幽静,侧柏郁郁葱葱,更给古寺增添了静谧的气氛。院外广场开阔,青石硬化,整洁清净。来往车辆川流不息,游人骚客络驿不绝。站在古寺门前好像听到了当年的晨钟暮鼓,经声朗朗,又好像看到了众位高僧合手祈祷,佛祖慈眉善目,佛光四射。古寺获得新生,成为县内一大名胜景区,实乃沁州之大幸,作为县人的我深感欣慰,因她为发展我县旅游业增添了亮点,增加了看点,确属我县旅游景点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看过普照寺之后,我就开始寻找原郭村镇中学的踪迹。因印象中郭村镇中学当年就座落在开村小学的东面,仅一墙之隔,而普照寺大雄宝殿就在小学前院。但我东瞅西看,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镇中学校舍的踪影,难道三十多间房屋的一串大院就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吗?我带着疑虑走访了附近居住的村民,恰好还碰上了几个熟面孔,可他们却已想不起我是谁。当我自我介绍后,他们又拍脑袋又跺脚,高兴得象小孩似的。我问他们当年镇中学的校舍时,他们指着普照寺东边的一串崭新的院落说这就是当初镇中学的位置。我将信将疑地循着他们所指的院落仔细辨认,哪还有镇中学的些许影子。原来的校舍已荡然无存,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座北面、东面都是十来间灰墙蓝瓦、窗明几净的崭新房屋。院内绿草如茵,北面跌台起阶,台阶下挺立的旗杆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彭德怀副总司令伫马太行的纪念碑熠熠生辉,伫立在台阶下面右侧的院中,令人肃然起敬。院的西面没有房屋,而是用护栏将普照寺与这座院落明显隔离开来,用他们的话说是“古色与红色的连接线”。噢!我明白了,原来是县里计划将此院建成一个红色革命展览馆呢!这实在是一个高明之举呀!然而当年镇中学的校园面貌却在我的头脑里跳来跳去,怎么也抑制不住她的浮现,并勾起了我在镇中学两年工作的回忆。记得是一九八七年春学段期末统考工作结束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要我到郭村镇联校开会的紧急通知,当我莫名其妙地骑车从端村学校赶到联校时,联校长段元善老师的办公室里仅坐着他和镇党委分管教育的副书记刘树清,看到此情景我很纳闷,可两位领导见到我后便笑容可掬地招呼我坐下,然后刘树清书记就开门见山地与我谈话。他说这是临时点将,要我担任刚准备成立的郭村镇中学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协助从尧山学校刚调回的李树仁校长工作,并给我安排了筹备新学校的具体任务。对这突如其来的委任我深感不堪重负,但他的神情又不容我作任何推辞。联校长段老师看到我面带窘态,就热情地给予了鼓励,说这是镇党委、镇政府和联校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的决定,希望我愉快接受,迅速投入工作。恭敬不如从命。既然如此,我只好接任,但肩上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可却强装笑脸地向两位领导表态:“绝不辜负领导的信任,保证在新学年开学前建好新校舍,迎接新教师,招回新学生,打响镇中学成立第一炮”。从联校出来后,我径直奔回原学校,简单收拾了些行李,就立刻到开村村委报到,一头扎进了筹建新校的工作之中。

我吃住在开村村委的办公室,开村党支部书记张亮清、村委主任张和平和其他干部们待我很热情。专门派一名厨师为我做饭,使我产生了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且他们在工作上也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让我能舒心地工作。镇中学的校园是原开村村委的大院,全院北面、东面、西面共三十间房屋,需经改造后成为新校园。改造工程镇政府责成开村村委完成,但所需资金、材料由全镇各村委摊派,而我就是每天骑车到各村委催款、催物,二十来天的麦假我就穿梭在全镇十七、八个村委的路途中。头上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脸上流淌着擦不完的汗水,脚下使劲地蹬着我至今还驾驶的“座骑”——红旗牌自行车,心里装着各村委需提供的财物数据。跑啊,跑,每天有每天收获,每天有每天的喜悦,新校舍改建工程进展很顺利。在离开学前五天的时间,经维修改造的新校舍一展风姿,窗明几净,白墙蓝瓦,朱红门窗,宽阔院落,其他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展开她的双臂迎接着新生的到来。

新学期开学了,李树仁校长与我一同迎接着陈建伟、贾桂良两位师范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和代英语课的赵丽杰女民师,以及管总务的李有庆老师;迎接着来自七乡(郭村、漫水、册村、迎春、城关、羊庄、漳源)两县(沁县、沁源)的七十多个初一新生。看到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和风华正茂的学生,我们喜不自禁,乐此不疲。听说招生很顺利,开村支部、村委的领导来了,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来了,联校领导也来了,就连教育局的王俊文局长也来表示祝贺,并指导工作。同志们的支持,学生们的信赖,领导们的关怀,更给我们鼓足了坚决办好镇中学的坚定信心和勇气。经过一年的严谨教学,严格管理,一个很不起眼的镇中学却名声鹊起,第二年招生达到了九十多名。县里给我们又分配来李佩璋、郑玉新、霍树珍等中青年教师,充实了师资力量,还从县电教馆拉回一些生、理、化标本、仪器,学校更加办得红红火火、生机勃勃。而我却在一九八八年的第二次全县教师招聘中,被镇党委、镇政府、镇联校举荐,经仁胜村委聘用为仁胜小学校长。从此我离开了自己一手筹建的镇中学和朝夕相处近二年的师生们。

郭村镇中学坚持办了四、五年的时间,但终因资金、生源等原因被迫停办,可以说她是一个先天不足而又体弱多病的短命时代宠儿,是沁县实施乡乡镇镇办初中、全面普及初中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中的时代产物。她生命虽然短暂,但在当时却为我县普及初中教育作出了较大贡献,在沁县教育发展史上也应为她记上重要的一笔。

旧地重游,感慨万分。昔日孤独而破旧的普照寺焕发了新姿,已在为我县的旅游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而昔日的镇中学,被辟为革命历史展览馆,发挥着她弘扬历史、传承精神、启迪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职能作用,是我县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虽然房屋、院落的容貌发生了今非昔比的深刻变化,但她的功能不变,作用依旧,我作为镇中学的创办者之一,真为她由衷地庆幸和自豪。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站在普照寺前,脑际翻江倒海,思绪万千,久久不愿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