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期共4版, 当前第4版 PDF
吴阁老与杨翰林
劲丰

康熙年间,沁州在朝供职的除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代贤相吴王典 外,还有一位在翰林院任三朝国史篆修官的杨尤奇。吴王典 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因其宽厚和平、清廉能干,被人称为吴阁老,沁州民间有:沁州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可见吴王典 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和不朽地位,这里说的是吴阁老和杨尤奇之间的故事。

杨尤奇,字诣殊,号薪庵,清代沁州新店村杨家寨人。其父杨廷耀精通国学,文采出众,杨尤奇在家里排行老三,他自幼聪明伶俐,过目不忘,杨尤奇的父亲仅活了三十七岁就去世了,母亲张氏又当妈又当爹,含辛茹苦养育孩子们的成长。因为家穷,没有照明用的油火,勤奋好学的杨尤奇便将书放在膝盖上,点着柴火,借着火光读书。他十七岁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二十岁上中了举人后,因才华出众,闻名遐迩。但是以后几次参加全国性考试,一直不得志。丁丑年再次进北京,住在了吴阁老府下,吴王典 赠送给他《史记》、《离骚》、《杜诗》等书籍,并说:“学者之品,宁为狷,无为狂;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耶?”勉励他刻苦研读,求得进步。杨尤奇每日沉浸书中,夜以继日,简练揣摩。庚辰年参加会试,中第十一名,在殿试中,又中二甲第十五名,被分配在翰林院任庶吉士一职,他写的专稿人人称颂,大宗伯翰慕庐先生夸赞尤奇很有才华,俞长城太史称他的文笔“秀而幽、清而丽、曲而灵、以道义胜,固文之有神者”。杨尤奇任庶吉士没多久,因母亲去世,回原籍料理母亲后事,守孝期满,即刻回到岗位,受到皇帝嘉赏,被升任编篆三朝国史的篆修官。负责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后来,又被安排到位于乾清宫西南的康熙帝读书处任职,人称杨翰林。他办事公道,敬业负责,他淡泊明志,任劳任怨,深得康熙皇帝赏识,赐予他松花石砚,并题字“以静为用”。己丑年会试,杨尤奇奉命参加阅卷,他判阅认真,细致,为国家发现了一批有用人才。

杨翰林跟吴阁老全家相处很好,吴王典 之妻宋氏夫人待杨尤奇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是吴王典 的长子吴时谦更和杨尤奇相处很好,亲同手足。因为他与尤奇同龄,又都是进士出身,很能谈得来。吴王典 去世后,杨尤奇万分悲痛,在吴阁老去世的第二十一天,也就是沁州民间风俗中所说的“过三七”之际,写了一篇催人泪下的祭文,表达对长辈的深切怀念之情。

杨尤奇当官之后,不忘阁老教诲,认真工作,秉公办事,与朋友相交,从不轻易许诺,凡事言必行,行必果,深受好评。但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九岁。杨翰林去世后,归籍葬于沁州南窑则村四家地,翰林院庶吉士储在文亲自撰写了墓志文,史载,杨翰林去世,吴时谦亲自回家乡送葬,而且在每次回籍之际,总要到翰林坟凭悼这位吴家好友,并写下了悼念杨翰林的诗句,即过薪庵杨翰林墓诗二首:

景斜春日暮,驱马到佳城。

积雪迷高冢,啼鸟惨客情。

功名同幻梦,诗酒忆平生,

挂剑终何益,归途别恨生。

才名满京国,埋骨此山隅,

年小文章达,官贫寿命无。

相期归晚节,何遽别危途,

寂寞黄泉里,知心未有吾。

其实,杨翰林才华横溢,一生也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好诗好文若干卷,但未能刻印留存,成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