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千泉湖国家湿地公园电视宣教片——
千泉湖的畅想
□ 小洲

在山西高原之东南,中国第二台地上。太行山太岳山如同耸立在四周的高墙,又像一条条巨大臂膀,把这块土地紧紧地拥在怀里。

这里山的构造起伏连绵,高差从2000米到900多米,错落成丘陵、盆地相间的地貌。在女娲(wa)到大禹生活的年代,漳河水在这些丘陵间肆意穿行,怀山襄陵,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山头从湖泊中显露出来。

大水退去后,漳河两岸成了肥沃的农田,人们从山地上迁居到水草丰茂的河川地带,并修筑了大量的聚落,现在我们知道名字的有皋狼城、阏(è)与城、阳城、铜革是(dī)城、沁州城……

这些古老文明随着漳河水滚滚东去,在历史的感怀和嗟叹声中,我们的生活迈入了新的时代。

在太行山和太岳山交臂相拥的厚实的山体下,一条大河孕育而成,她穿涧跳峡,一泻千里,这就是上党人民的母亲河——浊漳河。

浊漳河如同一头永不停蹄的耕牛,将上党大地犁成纵横交错的水网,她一路接纳了成百上千个山泉,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站在这条大河的源头,人们思绪万千。

浊漳河,承载了无数华夏先民的期冀和梦想,成就一代代豪杰雄主的伟绩和丰功。九黎族华夏族先民得到这条大河的滋养,建立起位于高台之上的国度;商人和周人的祖先顺着这条大河,完成了族群壮大的迁徙之旅,先后定鼎中原。

公元前六世纪初,晋国中兴的脚步跨越漳河,羊舌氏家受封铜革是 ,成为这一带实际统治者,修筑了规模和影响都十分巨大的铜革是 宫。三卿分晋后,在这里设置了铜革是县,宋金时期设置威胜军和沁州,2500多年来,一直是上党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沁县不但承载着上党人文之厚重,“冀南文薮”之盛赞,“文化雄帮”之美誉,更有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史韵典藏。近30处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文物景点,人文胜迹星罗棋布。普照寺、大云院、洪教院、御书楼……在出世与入世间,分享着秀色灵韵,拥揽着文运绵长。

耕成贡米,读就相国。沁县人秉承数千年的耕读遗风,在历史的长藤上结出丰硕的果实,凝练成笃诚持重、朴实无华、坚韧勇敢的性格特征。羊舌赤的“默”,李熹的“厚”,霍守典的“直”,吴王典 的“和平”,王省山的“安贫”,韩万金的“无私”,无数先贤精神的光辉,照亮了历史的星空,绵延成沁县地域文化活的灵魂。

而在文韵昌明之外,沁县,亦用不屈的血火铸就赤胆忠肝。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斗争中,沁县人同样以坚定的付出和执着信念,十万人毁家纾难,在家门口创立起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留下了永不漫漶的红色传奇。

尽管岁月无情流逝,文明的脚步不断迁移,漳河却始终如一地呵护着这一片润泽的土地,一次次让他在漫长的岁月里生机勃发,创造无穷。

饱经沧桑的漳河给今天的人们依然留下丰厚的馈赠,千泉喷涌,百湖竞秀。山清水秀,生机盎然。

太行太岳两山的断裂带蕴藏的丰富地下水,沁县这个小盆地四周,成百上千处上升泉沿着地缝冒出地面,而且水质纯净,富含多种矿物质,多为天然优质矿泉。据了解,这种特殊的水源补给方式和优良的水质,是海河流域仅存的优质水源地之一,也是山西省碎屑岩地区稀有的富水地带。

对于大自然的垂青和恩赐,沁县人选择了谦虚恭敬的态度,谨慎地珍藏和利用这一资源。

沁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响亮地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和打造“北方水城、美丽沁州”的宏伟目标,在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大力度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和水利风景区建设,漳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玉华山森林公园、山西千泉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保护工程陆续上马。

山西千泉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有关部门规划设立的第一个湿地保护项目,规划范围东至南湖东岸,南至千女湖南岸,西至千女湖西岸,北至漳源村,保护区域面积1054.03公顷,几乎包括沁县县城北部半壁河山,这里有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洪泛平原、淡水湖、草本沼泽和库塘等湿地类型,湿地总面积407.24公顷。

天赐一水,地嵌九湖。漳河源头、漳源湖、景村湖、北海、迎春湖、西湖、南湖、铜革是 湖和千女湖,如同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百草丰茂,万鸟声喧。

千泉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统计数字表明,共有野生动物63科20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9种,野生动物中以珍稀鸟类资源最为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金雕、大鸨,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大天鹅、苍鹰等。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成群结队的大鸟苍鹭,老百姓叫它捞鱼鹳,长期在水边的高树上筑巢,是摄影爱好者追逐的对象。另外,还有白鹭、黒鹳、鸳鸯等无数叫不上名字的鸟,对他们来说,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乐园。

湿地内的植物也很丰富,据统计共有71科155属258种,常见的有芦苇、慈姑、水葱、泽泻、莲花等,湖边河道边则是常见的北方树种松、柏、杨、柳、槐,间杂一些引进树种、花卉,葱茏中不乏姹紫嫣红、缤纷斗艳。

这里是沁县湿地观测的一个站点,放眼望去,北海水域一碧万顷,野鹜低飞,渔歌互答,钓者怡然,游人自乐。

湿地公园的管理重在保护和合理利用,沁县林业部门从功能上将这些湿地作了进一步划分,包括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科学实施湿地水系保护和水质保护工程,开展湿地文化保护和宣传,建立生态驳岸,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每一个管理者对于脚下这片水土都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每一个行动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举手投足间透射出的是一份神圣和虔诚。

千泉湖湿地展示了沁县生态资源的特色,也代表了沁县人亲水爱水,热爱大自然的别致的情怀。有担当的北方水城人,正在沿着国家生态建设“十三五”目标不懈努力,一个集湿地生态、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建成,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全国著名期刊《旅游概览》在介绍沁县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有的山水诗,让人不看景心就醉了;有的地域称谓,让人一听名心就动了。山西省沁县,正是一个这样的地方——寻着县乡村的名字走,就会爱上这个把三点水放在心畔的诗意王国。

千泉之县,北方水城,对沁县来说的确不算过誉。在煤海山西省东南部,独立保有这么一块天然水乡,实在难能可贵。而全水域均为无过境、无污染之源头活水。全境大小支流126处、湖泊湿地62处、泉水270多处,使沁县的“半城之域”都在碧波涟漪之间,轻轻摇曳、悠悠荡漾。

因水而生的沁县,不仅兼养水德,亦赋水以生命,以时代的笔管、发展的汁墨,勾画泼洒着“水文化”、“水经济”、“水产业”的瑰丽图景。

作为北方地区率先举办龙舟赛事的城市,一年一度的端午民俗文化节给人以置身江南的独有体验,加之,水上游乐、碧溪垂钓、凭湖对弈等亲水活动,同样以情寄山水的意趣,诠释着沁州水域的悠然诗章。

沁园春这一著名的词牌,和沁县的皇后泉发生叠加效应,现代化的矿泉水产业基地在这里拔地而起。

洁净的水、空气和没有污染的土壤,是未来世界最为稀缺的资源。沁县没有工业污染,致力于发展有机农业,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2013年成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2014年跻身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

坚持将奉献最放心、最安全、最健康食品作为沁县工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坚持将建设山水一体生态型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立足生态,六位一体,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

在这样的旗帜下,国米“沁州黄”成为山西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原生态种植、无化工肥料、无催化的果蔬生产,直销配送带身份证的完全可追溯的经营方式,催生现代果蔬产业品牌“沁州绿”;而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生态为先的新型农庄、观光采摘园区,更将旅游文化、生态产业实现捆绑式发展,生态经济方兴未艾。

浊漳河日夜流淌着,叮叮咚咚,如环佩,如金鼓,在四季的交变中,绽放着由衷的美丽。自然,淳朴,宁静,悠远,飘荡着人类幸福生活的芳香,生长着与日俱增的和谐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