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期共4版, 当前第4版 PDF
家乡的河
刘玉录

在我家乡,有一条发源于本镇漳河村的河 ——漳河。漳河水自西向东南直流入北海(温庄水库),经交口,北河,南园,口头,沿岸分布着一连串大大小小的村庄,就像一根瓜秧上结满了大大小小的瓜,我的家乡北河就在这一段河流中北部。

漳河不光是家乡的河,也是纵贯沁县南北的母亲河,她那清澈的水源灌溉着这一块肥沃的土地,是她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方人民。想起漳河,总让人回忆起一件件童年往事,那宽宽的河道,缓急的河水,游来游去的小鱼,慢慢爬行的乌龟。夏天在河里洗澡,冬天在冰上滑冰,春天下河摸鱼,秋天在岸上捉鳖。每逢星期天,男男女女一大群孩子,跑向河滩,尽情的嬉戏游玩!那可真是一片欢乐的天地。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有利有弊,漳河水也不例外,她也有令人心烦的时候,每年到了六、七月间,往往一连几天雨水下个不停,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漳河水暴怒了,湍急的河水就像脱缰的野马,时而冲向西南,时而冲向东南,在洪水冲击下,两岸良田不停地向水中坍塌,伴随着河岸边的北瓜、玉茭、大树冲进河道,年深日久,两岸良田越来越少,河道越来越宽,块块良田变成了河滩。

1958年,沁县人民政府为了锁住这匹奔腾了几千万年的脱缰野马,保护两岸的良田,造福子孙后代,硬是动用了上千个劳动力,全凭肩担人挑,白天黑夜连轴转,在北河村前修了一条拦河大坝,就是现在的漳源水库,坝长1000多米,高十几米,昔日的河滩变成了一座碧波荡漾的水库,雨涝可拦洪,天旱能浇地,水库里还可养鱼,六七十年代初,北河村在水库外滩,曾经种过水稻,现今坝外约有40多亩耕地,人们仍习惯叫“稻的地”。七十年代后期,村里在坝外修建了水磨,告别了人力推磨的苦难历史,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社队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村里平添了一片秀水,水平如镜。清晨一轮红日升起,映入水中,为村庄增添了一份色彩。

二千年代,水库除了网箱养鱼,一些有识之士,利用水资源优势,养鸭致富,曾经一度辉煌。去年,县林业部门又开始进行湿地公园建设,不用几年,就会变成候鸟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