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1版 PDF
养鸡棚里过大年
本报记者 文/王艳 图/秦超

大年前夕,煦暖的阳光照在任国华家的鸡棚上,猩红的春联在蔚蓝的彩钢映衬下格外醒目,一辆投送快递的三轮车径直驶向正在张贴春联的任国华。远在汾阳的妻子张建峰给他寄来一大包年货,端详着崭新的西服、糖果……任国华疲惫的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

"你咋给我又买新衣了?天天在鸡棚里,根本不能穿。"任国华给爱人打去的电话不时传到记者的耳内,"照顾好自己,别把自己累坏了……"电话两头,互相倾诉着家的温馨和关爱。然而,今年的春节,任国华注定是要和三万只小鸡苗一起度过了。

任国华已经连续五个晚上没合过眼了。幼鸡进棚七天内日夜离不开人照料,今天是任国华第四批肉鸡的进棚第六天,任国华不敢掉以轻心。好多小鸡不会喝水,需要亲自喂,雏鸡需要少喂多餐,鸡棚温度、湿度都要维持好,样样都是技术活儿。

我县是全市肉鸡生产大县,潞宝金和生一家公司日加工量就是一万只,带动了全县十多家规模养鸡场的兴起,也给这里的群众开拓出一条新的致富路。任国华是我县松村乡五科村农民,因为家穷,十三岁便外出打工,在汾阳做门窗生意时娶了当地的姑娘成了家。2014年,37岁任国华听说家乡扶贫开发大好形势,决定回村筹资上马养鸡项目。在县乡政府的帮助下,任国华很快在村里建起了一座现代化鸡棚,存栏量达三万只。可这时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买鸡苗和饲料成了大问题,只能眼望着空空的鸡舍发愁。为了让他的养鸡场正常运转起来,乡村两级干部联手,通过多种渠道,帮他凑齐了启动资金,2015年5月第一批鸡苗终于入棚。

任国华告诉记者,目前刚刚入棚的是第四批,前三批肉鸡出笼净收入30万元,除了自己增收,村里人也跟着沾光。28岁的任涛涛原来在太原的一家玻璃厂打工,去年被任国华招到他的养殖基地,出笼一批肉鸡挣6000元,三笼鸡收入小两万元。涛涛说,村里10多个贫困户都在任国华鸡场扩建项目中入了股,开春就动工修建第二个大棚。

照料鸡苗,打扫卫生,贴春联……村民们和任国华从清早一直忙到响午。听了任国华和妻子的通话,大家七嘴八舌,现场刮起一阵春风,有的说,国华妻子真贤惠;有的说,鸡苗比老婆更精贵;还有的说,鸡棚里过年多热闹,又暖和又高兴,就是有点臭……说笑间,村民王爱国专程来叫任国华去他家里吃午饭,任国华从妻子寄来的包裹里拿出一摞崭新的挂历和汾阳特产,说村里每家一份,饭后亲自送到乡亲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