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5年底,全县完成有机基地认证近26万亩,认证品种涉及8大类34个,全县有机产品销售突破亿元大关。
本报讯 记者 申虎峰 特约记者 刘耀清 去年以来,我县紧紧锁定"打造全国一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聚区"这一目标,干群齐心,合力推进,全县宜耕总面积的"半壁江山"实现了有机认证,三个企业被确定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有机产品首次迈出国门,挺进欧亚。以"有机发展"为引领,我县经济转型高歌猛进,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
2015年,我县认真践行县委"六条路径"的战略决策,狠抓有机基地建设和有机产品认证两大标志性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国家11部委确认我县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认监委确定的"国家有机认证示范县"创建工作,集全县之力,将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变成特色产业优势和有机品牌优势,起到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尤其是良好的生态优势、扎实的创建基础和显著的有机产品性价比,吸引了各种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迅速向有机产业聚集,县农委、财政、扶贫等职能部门倾力扶持,让全县有机产业发展呈现花开满园的喜人局面。
沁州绿是我县致力于有机蔬菜发展的龙头企业,其生产的具有二维码可溯源信息的"沁州绿,绿天下"有机蔬果备受消费者青睐,在不断巩固拓展周边市场的同时,还通过电商联姻,建立了O2O便捷运营系统,将京东商城、顺丰优选网上商城作为线上平台,门店和超市作为线下渠道,迅速在国内大中城市的有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与"阿里巴巴一达通"平台合作,将"沁州绿"有机蔬菜送出国门,成功出口俄罗斯、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实现了我县有机蔬菜走出国门的零突破,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贾少峰、张耀文、郭万春、李新华等4个修路工程公司老板,目睹有机产业的巨大潜力,也纷纷转型到有机基地建设和认证上来,筹资近千万元,实施"沁州白"面粉品牌战略,决心用3至5年的时间,把全县玉米种植面积逐步调整到20万亩左右的有机小麦种植面积,目前已经种植有机小麦1160亩,并在段柳乡尚义村新建石磨、石碾系列成套自动设备的面粉加工厂,在故县镇柏树沟建设万头猪场,在南里乡唐村建设有机肥场,实现有机小麦全循环产业链,铸就我县继"沁州黄"小米、"沁州红"高粱、"沁州绿"蔬菜之后又一"沁州白"面粉优势有机品牌。
常庆经济林小米种植合作社位于沁州黄原产地次村乡,近年来在发展有机沁州黄产业上受益颇丰,"小米卖出了肉价钱"仍供不应求。去年以来,全身心投入沁州黄品质品牌建设,在乡党委书记刘向阳的全力支持下,一年就在该乡完成有机建设认证12000亩。并认证了加工,还自费参加了国家级四期专业有机培训班学习,按照互联网平台标准要求,重新设计、印制了包装。
此外,67岁的乡里香小杂粮合作社理事长孙耀文,组织带领合作社社员建设和认证有机小杂粮基地4000亩,并将4个传统豆类、玉米糁、小米等有机产品与太原晋味美互联网平台合作,在深加工上迈出新的步伐。
吴阁老小米有限公司组织团队建设认证有机沁州黄谷子面积2万亩,开设电子商务短短半年,网上销售额就突破400万元。
在比上年度建设和认证面积翻倍,认证企业递增的同时,沁县八路响生态农业科技、山上人家农林、金沁有机农业等是三个公司还顺利通过环保部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和国家有机基地考核管理办公室专家组的现场核查,被确定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
截止2015年底,全县22个单位在12个乡镇188个村建设和认证基地259658.35亩,认证谷子、豆类、玉米、蔬菜、薯类、核桃、酒、茶8大类34个品种,认证面积和认证品种均居全国之首,全县一年有机产品销售收入达到 12242.1万元,对全县乃至全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都起到积极的示范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