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沁县抗战前的共产党员都有谁?
李国庆

韩 明(1907—1981)1927年入党

又名韩道明,乳名马小,沁县河止村人,1907年10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考入太原进山中学,1931年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山大法学院,1936年毕业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在太原读书期间,1927年由武竞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多次和同学回沁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及对旧官僚的反贪污斗争。

1937年"七·七"抗战开始后,韩明毅然回国参加救亡斗争,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经彭雪枫介绍加入八路军。1938年,韩明担任八路军115师敌军部副部长。1940年任河南滑县县长及水东地委常委等职,后任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委、军区副政委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六纵队十七旅副政委、政委,第三兵团民运部长等职。全国解放后,转入地方历任四川省江津专区专员、地委书记、青海省副省长等职。文革期间受到"四人帮"迫害,身体备受摧残。改革开放后,1981年调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于当年逝世,享年74岁。

吴肇歧(1901—1940)1927年入党

沁县徐村人,1901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13年考入沁县第二高小二班读书。1916年考入省立长治师范学校。1919年因带领学生抗争校方贪污行为罢课,后迫使他辍学,投笔从戎,加入国民革命军冯玉祥第三军的续范亭混成旅,曾任兵站站长、总监等职。1927年加入共产党,开始革命生涯,国共分裂后曾被扣押,经多方营救后脱险,1930年党派他去陕甘宁绥蒙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32年曾与南汉宸同志一起被通缉。1933年加入冯玉祥领导的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失败后,1934年他又被派到甘肃邓宝珊续范亭部的军官学校当教官,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5年因党组织暴露,吴肇歧等被通辑,又远赴绥远傅作义部队隐蔽,1936年到延安红军大学学习。

1937年"七·七"全面抗战后,随八路军入晋参战,开始在冀察游击队工作,后调入戎伍胜领导的五专署(长治),组织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领导长治地区的抗日斗争。先后任长治游击支队队长、长治县抗日政府武装科长、长治人民武装自卫队大队长、独立营营长等职。在日军侵占长治期间,他指挥部队英勇打击敌人,在长治对敌斗争中留下丰功伟绩。1940年4月5日,日军对太行山区进行大扫荡时,吴肇歧率队掩护抗日政府和群众向陵川、高平方向转移中,在陵川县太和村被日军大部队包围,吴肇歧在指挥突围时,因弹尽无授被捕。被捕后,吴肇歧在严刑拷打面前,意志坚定,不屈不挠,抱定视死如归之决心。鬼子恼羞成怒,于9月14日将吴肇歧残杀于长治城北门外桃园村,时年39岁。

霍峰青(1912—1938)1932年入党

乳名天保,笔名辛知,沁县郭村人,1912年4月1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考入沁县第一高级小学,1930年毕业后考入太原新民中学,1932加入共产党,在并期间多次参加组织了太原学生的进步活动,1933年被通辑后,先转移到石家庄正太铁路学校,后又转移至北平,考入弘达学院,化名霍绍青,继续开展党的工作,并任学院共青团支书,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反会考等斗争。1934年担任弘达学院支部书记,同年由于叛徒告密,于3月17日被捕。经一年半的审讯,最终判决入狱服刑至1936年秋才获释。由于他在狱中进行绝食斗争至使身染疾病。返回太原后又担任太原市委领导,积极为党工作。1937年,"七·七"全面抗战开始后更激发了他的抗日激情。太原沦陷后,由于他的肺病已导致他身体衰弱,返回家乡后继续带病宣传抗日,并进行党的发展建设工作。沁县县委书记文俊到沁工作后,首先按安子文指示三次找到霍峰青谈沁县的建党工作,并请他出来工作,但终因病情恶化未能担负责任。霍峰青先后介绍了郭村进步青年霍俊峰、霍长春、霍俊仁等入党,并在1937年冬组建了沁县最早的共产党小组。1938年4月建立了郭村编村中心支部。

1938年4月,在日寇"九路围攻"晋东南期间,在不停的转移中坚持做群众思想工作,宣传抗日道理,极度劳累促使病情恶化,霍峰青同志终于1938年4月17日病逝,年仅26岁。

张文舟(1912—1986)1932年入党

原名霍昭汉,沁县郭村人。1912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在本村小学读书。后因家庭贫困,一度辍学放牧,后在同村霍善青等推荐资助下,1929年插入沁县一高28班读书。1931年高小毕业后,在亡兄的好友王绶、王纬介绍下,去晋绥军李服膺的68师学兵队当兵。1930年"闫冯倒蒋"失败后,冯玉祥在山西汾阳文庙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在冯玉祥进步的抗日主张下,张文舟在下湾村苏一山(省国民党五人筹建小组成员)介绍下考入汾阳军校,被编入一大队一中队学习。

1932年9月,张文舟在军校内地下党员崔锦荣、王吉亭同志介绍下加入共产党。1933年张文舟随军校师生赴张家口,参加抗日同盟军,调42师1团1营,提任排长和1营的支部书记工作。抗日同盟军失败后,1933年10月底,在失败的逆境中,张文舟和李启民等党员在北平找到党组织后,被派去宣化的31旅做兵运工作,因反军官贪污军饷的斗争暴露后,在白色恐怖下,化名张文舟。1934年冬,去了西安先参加了杨虎城17路军,独立开展工作,后因联合士兵进行反蒋宣传活动暴露,再次离开部队。后在姜旭介绍下,1935年1月去了陕甘苏区,先在庆阳北游击队打游击,后进入刘志丹红26军当副连长,后又任延川县军事部长、陕甘干部学校教育长和大队长,1935年在陕甘"肃反"左倾错误路线斗争中受到关押审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纠正了"左"倾错误行动,在红军整编后,张文舟任29军警备二团参谋长。

抗日战争开始后,1937年红军改编八路军后,张文舟调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任参谋处长。1942年5月成立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张文舟又充任参谋长,展示了军事参谋才华。

解放战争开始后,1947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西北野战军打击进犯陕北的敌军,彭德怀调张文舟任西北野战军参谋长,参加了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及解放西北各大战役。

全国解放后,1951年组建装甲部队,张文舟任参谋长。抗美援朝战争开始,1952年,张文舟奉调任志愿军代总参谋长。1953年又回北京任装甲兵副司令及参谋长,在成立装甲兵学校时担任院长之职,张文舟对我国装甲兵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1956年被军委授予少将军衔。1986年1月2日,病逝,享年74岁。

林韦(1916—1990)1933年入党

原名陈佑明,沁县端村人,1916年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在村中读完小学后,考入沁县一高29班,1930年考入太原第一师范,编辑宣传革命萌芽思想刊物《谷粒》,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33年加入共产党,1936年加入牺盟会,并参加了教一团一连。1937年冬赴延安住抗大第四期二大队,毕业后先后在抗大政治部、晋东南青救总会、太行一地委宣传部(此时化名林韦)、昔阳县委宣传部长等地任职。1946年在邯郸开始《人民日报》晋豫版的编辑工作,1949年后任记者部主任、农村部主任、理论部主任、报社编委。1958年报道沁县工业发展一文(《一个矛盾和解决办法》),受到毛主席的批示"走沁县的路"。1959年因反映饿死人事件,被打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下放甘肃武山县劳动,1962年平反。1965年调国家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文革中又被下放江西干校劳动,1971年返城。文革结束后调国家社会科学院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1982年在河南开会时突发脑血栓病瘫,1983年离休(老十级,副部长级待遇),1990年5月病逝,享年75岁。

张文鉴(1918—1943)1935年入党

沁县南泉洞长沟村人,1918年3月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29年沁县一高毕业后,考入太原进山中学读书。在校读书期间,接受进步思想熏陶并参与了太原学生的各种大型学运和抗日斗争活动,于1935年加入共产党。1936年红军东征时,阎锡山积极防共反共,大肆抓捕进步学生,张文鉴也成为抓捕对象,他在同学帮助下逃回了家乡。

1937年"七·七"全面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创建根据地时,张文鉴接上级来信让他去129师工作。他先在八路军129师771团民运股当干事,后参加民运工作团,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组织民众抗日。1938年5月,129师抽调干部开展平原游击战,张文鉴奉命东下太行,任河北南宫县工作队队长,参加南宫县委的领导工作,和日军展开多种形式的游击战。后又调冀南二分区政治部任宣传科科长,兼宁(晋)、南(宫)县大队副政委。1943年8月,张文鉴又调新河县任县大队副政委,当时正值华北平原对敌斗争最艰苦的岁月,他与其他同志一齐领导了当地的对敌斗争和除奸灭霸的斗争。1943年9月,新河县游击大队在新河县苏南田小屯与日军大部分遭遇,激战中,张文鉴身先士卒,奋身杀敌,掩护部队突围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5岁。

李焕文(1913—1939)1935年入党

沁县次村盘道村人,1913年(属牛的)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于1934年考入太原友仁中学。1935年在曾延伟介绍加入党的外围组织"社会科学联盟"(即社科联),后与张骏惠等又加入共青团,随后转入共产党,成为友仁中学地下党的骨干力量,多次组织友仁中学学生参加太原的学生运动及抗日游行示威活动。1936年2月,红军东渡山西抗日,太原的学生运动推向抗日高潮,3月,阎锡山为打击学生的进步势力,下令对各校的革命势力一网打尽,李焕文也在被缉拿之列,在同学、乡亲的保护下,他逃回了家乡盘道村,在闫旦等乡亲们的掩护下,躲过了抓捕。1936年冬,山西抗日形势转好后,李焕文返回太原。1937年1月,友仁中学支部成立,他是支部委员。1937年4月在党的介绍下进入太原军政训练班,分配到教九团九连任指导员,1937年"七·七"全面抗战开始后,8月1日,决死一总队成立时加入一总队,1938年1月1日决一纵队三总队在南陈成立时,李焕文调三总队任二大队指导员。1939年在日军的细菌战中,不幸感染炭疽病(即俗称伤寒),久治不愈,半年神志不清,自溢而死,时年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