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放牛娃走上抗日路
任孝忠

李升,又名李进财,1925年生于沁县马步庄一个贫穷家庭。12岁那年,李升去周家庄给人放牛羊。第二年,也就是1937年10月的一天,他放的牛人丢了一头,天黑了也不敢回家。这时看见一支三十多人的队伍背着枪从他身边走过。李升想,干脆就跟着队伍走吧。于是,紧走了几步,跟在了队伍的后面。

天完全黑下来了,队伍在一个村子的戏台上住了下来,找柴支锅做饭。一个背手枪的人向李升走来问:"你跟着我们干什么?快回家吧,天黑大人会找你的。"

李升说:"我给人家放牛,不小心丢了一头不敢回去了,想参加你们的队伍。"

背手枪的又问:"你今年多大了?"

"13岁"李升答

背手枪的仔细打量了一番,看见个头还可以,又说:"当兵是要吃苦的?"

李升坚定地说:"只要有饭吃,我什么苦都不怕。"

背手枪的满意地点了点头,开饭时让背锅的给了李升两个馍吃,还给了一碗米汤喝。晚上,紧挨背锅的战士在火灶旁睡了一夜。听战士们管背手枪的人叫"队长"。

第二天早上,大家都去拾柴,李升也找来一捆玉茭杆,开饭时,又发给李升两个馍一碗米汤。从此,李升就加入了保安二支队,当上了勤务兵。支队长名叫王庸,经常教李升识字学文化,讲抗日革命道理。1938年七八月间,这支队伍整编为决死队独立团。

1939年秋天,正是庄稼收获时节,决死队独立团住在羌营村附近的几个村庄。有一天下午,团里接到消息,鬼子与黑狗队要将抢的粮食运回县城,上级命令夺回被抢的粮食。第二天早晨,队伍赶到南王村里埋伏在玉茭地里。李升带了三颗手榴弹,紧跟在团长身边,第一次打仗有些紧张。太阳已经老高了,还不见鬼子兵过来,王团长让大家沉住气,不要性急。一会功夫,两套马车和一队鬼子果然朝他们来了。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团长第一个扔出了手榴弹,全体战士一起开火,大家呐喊着,冲下坡去,骑马的鬼子与粮车上的鬼子都被打死了,余下的鬼子与黑狗子爬在马车后。李升缴获了一杆枪,捉了一匹马,这是他参加队伍以来第一次打鬼子,兴奋极了。这次战斗共打死鬼子黑狗子10个缴获四匹马,两马车粮食,手枪一支,长枪9支,还有子弹、手榴弹,受到了上级表扬。

百团大战结束后,日本鬼子对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斗争形势异常严峻。1941年,沁县县委路(白晋铁路)东办事处撤销,与武乡西合并成武西县。根据斗争形势需要,武西县成立武工队、下设三个支队,李升被任命为支队队长。活动范围是沁县铁路边,武乡段村、上司村、襄垣、榆社、太谷等地。

1942年春,李升带领队员住在大南沟的山洞里,感到子弹不够用,决定第二天到白家沟一带搞些电话线换点子弹。走时让村民兵闫世宽、杜仁旺等一起去,带了一把木匠用的斧头、一把镰刀,傍晚到了白家沟铁路边,李升爬到一根电杆上割断电线。这时从长治方向开来了一列火车被吓了一跳。所幸电线杆是木头的,顶端有个岔枝,他紧贴在岔枝里一动不动,待火车开过后,才让杜、闫背起二卷铜线摸黑回到村里,交给了武委会。一称是20斤铁线,40斤铜线,除换回子弹,还给了10多颗手榴弹,分给民兵两颗。

1943年9月,李升在武工队当队长时,接到太行三分区命令;迅速搞清武乡段村城及周过敌人兵力情况。并与城内敌工站人员取得联系。遵照上级精神,李升便立即带领队员张贵堂走小路从武乡潘龙往段村赶,边走边琢磨,怎样才能安全快速进入段村?忽在一拐弯处穿过玉茭地上大道时,从山坡上发现远处一鬼子单独骑着一匹马向这边走来,二人立即埋伏在地,一会功夫,那鬼子就骑着马走过来了,约10米之距,李升开枪将鬼子击落马下,张贵堂冲出,一把拖住马缰绳,李升快速穿上鬼子服装,戴上墨镜,骑着马到了段村,站岗的是黑狗子,立正、敬礼、放行。

李升进城后,与城工部敌工站人接子头,交待了任务,又取了情报,骑马在街上进行了侦察,然后走出城来,猛打了几下马的屁股,飞也似地上了小道,与贵堂汇合,回到住地,将马上缴了分区,王八壳子手枪,领导批准李升使用,直至1949年上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