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抗战名词:"四出"

人们在总结沁县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时,经常提到"四出","四出"的具体内容包括:出粮、出兵、出干部和出经验,这个评价最初是沁县第二任县委书记、太岳一地委书记高扬文同志提出的。1985年时任中顾委委员、国家财经领导小组顾问、原煤炭部长高扬文同志专程回沁调研,在县政府二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期间,高老谈到沁县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贡献,说沁县在抗战时期贡献很大,出粮、出兵、出干部、出经验,并高喊"沁县人民万岁!"

沁县是山西有名的产粮县,几乎家家都有存粮,大户人家更是"大囤圪堆小囤满",而且不论穷富都十分节俭,冬闲时节少吃粮食多吃南瓜、山药旦、酸菜,因此节存下较多粮食。 1937年10月底,决死队、三专署、八路军总部相继来到沁县,再加上国军169师、第3军、47师,都要靠沁县吃粮。1938年春,刚上任的县长史怀壁遵照安子文、薄一波的指示,推行"合理负担"政策,动员全县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保证对八路军、决死队粮食供应。对驻在南仁村的后方医院还特殊照顾了白面、沁州黄小米,并送了10多头羊,40多只鸡、500多双军鞋。给总部送去了750斤檀山产的"沁州黄"小米。总部在沁县半年多时间的军需供应解决得很好,后来离开沁县转到武乡、辽县,沁县还保证经常给送好小米。

解决军队吃粮是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工作,县政府开了会,提出存粮的地主名单,分批开座谈会,自报公议,以党政团体保证,开展了大屯粮运动。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后半年,全县大屯粮一次就4万石(每石150斤)以上,一连两三年约在10万石以上,合1500万斤,全县每人平均150斤。二区温泉村周海恒家一次征粮500石,韩庄阎旦家拿出400石,榜口村张九公、南仁村吴士祯家和南里一如寺,每家都在200石以上,一户出百石以上的还有郭庄李二宏、梅沟温丙生、西林郝耀等30多户。一区东寨村阎二旦、南崖上郭旦等,每户也在200石,四区漳源镇商号"漳源泰"三次征粮350石,山坡村四金全三次也征了400石粮食。其它中小财主出的粮每户平均都在百石左右。总之,抗战初期沁县为抗日部队出的粮食最多,直到1942年还在往外送。老八路们回忆起当年,无不感慨地说:"是沁州小米养育了我们,沁县人民的贡献太大了!"

沁县不仅出的粮多、钱多,而且出的兵也多。太原失守后,沁县是抗战民运工作的中心,特别是牺盟会、决死队的到来,以沁县为中心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各界群众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了几十个救亡团体,抗日政府组建了地方武装,1938年春日军"九路围攻"前,在自卫队副大队长训练班分配留下的成员基础上,正式成立起沁县人民抗日武装自卫队,下编两个中队,总队长先为吴兴泰,后为马寅武,副总队长张玉峨,指导员宋涛,工作员王辅弼,宣教干事边立功。各中队下边有分队,都配有轻机枪、步枪、手榴弹、大砍刀等,一中队的三分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名叫"战斗剧团",剧团负责人是王辅弼、张剑平。沁县人民武装自卫队的主要任务:一是铲除汉奸,维护社会治安;二是保卫抗日政权和各救亡团体;三是配合友军歼灭敢于来犯之敌;四是护送伤兵病员。1939年初,沁县人民抗日武装自卫队奉命改编为公安游击队,并扩编为7个中队,以后又改编到决死队各团建制内。和自卫队、县总队同时成立的还有牺盟游击队,人数不算太多,队长是郭卓凡,指导员卫文秀,工作员阎永明,后来这支队伍也编入公安游击队。这种改编办法是抗战初期一种扩兵方式,由自卫队、游击队到决死队,再由决死队到八路军,因此,八路军由上太行时的一万多人迅速扩充至几十万人。特别是人们逐步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许多优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不少村骑马戴花欢送自己的亲人光荣参军。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一年多时间,沁县就有2000多人陆续参军,其中加入八路军的130多人,加入决死队的200多人,由县自卫总队改编的580多人,从随营干校、民中、民大儿童团参军的1000多人。此外,三专署所属军工厂、修械所、被服厂等部门,都有大批的沁县优秀青年和工人随军抗日。

沁县出的抗日干部也多,人称"五千干部万五兵"。现在全国各地的沁县藉干部大都是抗战初期从沁县参加工作的。1937年冬,薄一波、安子文等来到沁县之后,就十分注意培养选拔干部工作。在铜川中学创办的决死队随营干部学校,首批培养出七八百名军政干部,沁县人占相当部分,1938年在冀家凹办的民族革命中学,两期1000多人,沁县人又占了多数,同年5月,北方局代表朱瑞在大端村成立了"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沁县又有一批地方干部参加了学习。太岳特委在乌苏村大明寺开办了党员训练班,也为各地输送了一批干部。此外,薄一波还注意团结回乡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举办了旧职人员训练班,这些都为沁县人大批参加革命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象西林村的郝宗武、郝全堂、郝印吾,牛寺村的王辅弼,抗战开始把家中两顷土地200石粮食都捐出来参加了革命。著名知识分子吴淞,被薄一波请来参加了抗日工作,担任三专署法院审判官,以后又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员,同时吴淞还把几个儿子也送去参加了抗日队伍。沁县早年党员张文鉴,不但本人参加八路军,还将几个兄弟也带入了部队。沁县出去的一批批干部,都对革命作过卓越的贡献,不少同志为国捐躯。

沁县不仅出粮、出兵、出干部,也出经验。包括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经验,屯粮参军的经验,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薄一波在沁县创造的"沁州路线"经验,战略相持阶段创造的"两面政权"经验等等。抗战初期,沁县不但是我们活动的中心地区,而且是跟国民党斗争的一个地区。太原失守后,国民党军队溃退到沁县驻扎,国军169师对县政府给八路军、决死队供应积极十分不满,把机关枪架到决死队一总队队部门口扬言要动武。薄一波立即汇报了朱德总指挥,朱老总从坚持统一战线出发,让县长史怀璧准备了一桌好饭菜宴请几个军官,化解矛盾,减少摩擦。沁县的大屯粮,国民党军风纪考察团指责八路军就地开白条是"不轨行动",薄一波命令专署秘书主任刘济荪把各县给八路军送粮的收据统统收回一把火烧了,没有证据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这些斗争经验总的归结起来,就是实行统一战线,既要斗争,又要合作,用斗争求合作。"戴山西帽子,办我们的事"就是我党与阎锡山开展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内涵,以薄一波为"新派"的代表与阎锡山"合作"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持帮助了八路军在太行山的发展与壮大,根据地的建立。这个关系到1939年还保持着,但是党内也有人反对这样做,称作"沁州路线"。1942年延安整风时作了结论,"沁州办法还是对的"。毛主席说,这个办法好哇,就是要戴着阎锡山的帽子,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好做,这是我党在领导抗日战争中创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经验。